生活在大慈大悲的佛陀的世界里。我们爱花,我们爱鸟,即使不能获得禅的启示,也可以获得一种爱悯的精神,促使慈悲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萌发。
关于花与鸟,历代的禅僧与参禅的诗人们留下不少诗作,以传递他们的开悟,试举几例:
慈受深禅师的诗:
烟笼槛外差差绿,
风撼池中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不折,
雨中留得盖鸳鸯。
张无尽的诗:
莲花荷叶共池中,
花叶年年绿间红。
春水涟漪清澈底,
一声啼鸟五更风。
宝峰照禅师的诗:
一口吸尽西江水,
鹧鸪啼在深花里。
自有知音笑点头,
由来不入聋人耳。
王安石的诗:
午鸠鸣春阴,
独卧林壑静。
微云一过雨,
淅沥生晚听。
红绿纷在眼,
流芳与时竟。
有怀无与言,
伫立钟山暝。
戴呙的诗:
幽栖颇喜隔嚣喧,
无客柴门尽日关。
汲水灌花私雨露,
临池叠石幻溪山。
四时有景常能好,
一世无人放得闲。
清坐小亭观众妙,
数声黄鸟绿荫间。
即使不懂禅的人,读这些诗,也会获得花鸟娱人的至美感受。若要细细地解读这些诗,恐怕又要占去更多的篇幅。但我相信,细心的读者阅读这些诗时,一定会走出烦恼的阴影,甚至赤脚走向花开鸟鸣的深山。
不过,关于花与鸟的诗,我认为字字渗透了禅机,应该是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在这春月空濛的晚上,人、山、花融为了一体,让人进入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菩提境界。这时,忽然有山鸟惊起,三声两声,在春涧中幽鸣。这山鸟,其实就是诗人跃动的禅心。由此可见,禅并不是枯寂的,而是活泼的,新鲜的,是流布于天地间的一股精气。
于是,我明白到鸟在说什么,花为什么笑了。
1997.2.4写于武汉梨园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