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唱绿了稻田。
这北大荒的气温变化就这么快,几天的工夫,暖风吹着树叶,就像吹糖人的艺人在吹树叶,眼瞧着放大。稻田绿了,田野绿了,山林更绿了,尤其那麦田,就像铺在北大荒上的一块块绿茸茸的大地毯,绿得那么让人心醉,惹得人直想在上面翻几个跟斗,打几个滚儿。
这是时不饶人的最忙时刻,田野里到处都有拖拉机在歌唱,有的牵引着镇压器在麦田里压苗,有的牵引着中耕机在大豆和玉米地里中耕伏土。总场革委会刚召开完“抓革命,促生产,坚决打胜夏锄这一仗”动员大会,会上,魏晓兰特别强调,国家订购粮需要小麦和大豆,各分场要人机畜齐下火龙关,把“三铲三趟”当硬指标完成,确保不荒一垄地,多出“跨黄河”、“过长江”的丰产田,以优异成绩向建国二十一周年献厚礼。贾述生听说要召开夏锄生产动员大会,便以指挥部的名义专题给分场革委会、场革委会直呈了紧急建议书。建议书里突出强调了“二十多万亩水稻急需劳力”,并提出了集中机械力量搞好大豆、小麦、玉米地的中耕锄草。要集中分场乃至全场一部分劳力来水稻基地插秧和拔草。同时也指出,分场乃至全场部分地方燕麦荒严重,只要充分发挥好机械作用,能基本控制住草荒,而稻田的插秧和拔草,必须人工来干,把大田作为机械作业的主战场,把稻田作为人工作业的主战场,这样可以两不误,以两个优异成绩向建国二十一周年献厚礼。
魏晓兰突然决定出院,趾高气扬地参加动员大会并讲话,大概是因为调查组和记者们走了不久,东北农垦总局革委会的领导就来看望了她,而且不是一般地看望,还送了一面鲜红的大锦旗,上面用金黄的大字写着“向向秀丽式的英雄魏晓兰致敬”。前几天,新华社的记者又专程赶到医院请她审查一份长篇通讯的清样,这是十二家报社和新闻单位记者联合写成的一篇通讯,通讯除主要歌颂上海八姐妹外,里面还以较大段落记叙和赞颂她。她读着读着,心潮澎湃起来,她看着那字里行间,看着那一个个小铅字,就像一块块金光闪闪的金子,那样夺目,那样使她精神焕发,她差点儿要高兴得一骨碌跳下床,举着报纸满院子跑,推开办公楼里每一个办公室的门大喊大呼。但她还是理智地控制住了,有记者,有方春,还有场革委会政治部主任和宣传组的组长在呢。她思忖:记者一回去,全国的报纸、电台一发表,自己的名字前就要冠上英雄的称号飞遍神州大地了!
因此,在夏锄生产动员大会上,她比刚就任革委会主任时还趾高气扬,不但只字没提水稻基地的事,还强调六分场要做到水田管理和夏锄生产两不误。贾述生在分场的分会议室里听到主持人宣布大会结束,呆了一样坐着,最后一个走出会议室。被风一吹,脑袋清醒起来:水稻生产基地开工初期,魏晓兰那么热情,那么积极,那是迫于老部长的压力;眼下,她突然连老部长也不在乎了,肯定是有股什么风儿要刮到这里来,不然,她是无论如何不会这样的。
分场办公室门前的迎春花和紫丁香,开得更加茂密芬芳了,一簇簇、一团团地拥挤着,争艳着,引得蜂飞蝶舞,成了春风吹拂出的一幅北大荒春景图中最惹人心醉的镜头。
贾述生在门口站了一会儿,上车想回渠首,车刚开,又让司机停下,一直等到方春从主会场赶回来。经过反复请示商量,方春最后答应,让分场家属队支援水稻基地的插秧和拔草。贾述生跺着脚着急地说,渠首上就五六十名上海知青,再加上一百多人的家属队也无济于事呀,秧插不上,草拔不光,今年的成果不就泡汤了吗?方春振振有词地说,刚才你也不是没听到,特别强调“两不误”,这是场革委会的战略部署,到处都存在劳力紧张的问题。但他还是给主任挂电话请示请示如何办,并一再声称,分场是没多大能耐了,还俏皮地回绝贾述生说,我就是动员全分场老娘们儿现生孩子,也来不及呀!贾述生已深知魏晓兰其人,建议书都没用呢,挂电话还会有用?心里憋着火,上了车,嘱咐司机直奔总场革委会大楼,要再和她面对面掰扯掰扯,对水稻生产基地建设,为什么不支持?他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魏晓兰。魏晓兰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一个劲儿地解释,到后来,还是来了一个未置可否的回答,没答应调人支援稻区,也没说不调,说要和各分场领导商量商量再定。贾述生抱着一线希望,连夜赶回了分场。第二天一早和方春定了一下分场家属队怎么上渠首的问题,刚要上车,又想起幼儿园里还有一百多个将近十岁的孩子,这是新一代小北大荒,正等着抓紧抢建的校舍建成后走进校门。贾述生和园长一说,园长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