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二男孩,突然提出不想去上学了,让家长火烧眉毛:为什么?怎么办?
心理症状:孩子突然不上学了
落座心理咨询室,男孩的母亲心急火燎:“这可咋办啊!孩子从小想起啥就是啥,这回老毛病又犯了,眼看该升高二了,又不想上学了。我们好说歹说,三天的功夫,孩子就是不去学校。这样呆在家里怎么行?您可救救我们吧!”
孩子突然不上学了,这对一个家庭来说岂不是火烧眉毛?如此解燃眉之急的心理咨询,岂不是很有点像“救火”?虽然这种情况并非理想的心理咨询情境,但是,面对求助者的燃眉之急,我只能当一次“灭火队员”。然而,一次心理咨询会话是不是真能“灭火”,是不是真能促使男孩去上学?实话说这种情况事先谁能打包票?真的很有点勉为其难的感觉。
十分庆幸的是,男孩也有一定的求助愿望,并非完全被动来访。于是,我和男孩有了比较好的交流。
男孩说:“学校规定学生不能带手机,三天前,老师发现了我衣兜里的手机,就给我没收了。课间的时候,我一赌气就回家来了。到今天三天了。说心里话,我不是因为手机的事儿不上学,就是最近在学校里心情特别不好,看啥都不顺眼,一进教室就烦,就学不进去了。就是没有手机的事儿,我也不想去学校了。我想在家里学习,期末的时候去考试就行了,反正时间不长也就放暑假了……”
心理把脉:并非“旧病复发”
听着男孩的诉说,我觉得他有些面熟。在哪里见过呢?
这时男孩告诉我,一年多以前,他和妈妈来过心理健康中心。啊,想起来了,那时候,男孩还是初中生,也是因为临近期末不上学而仓促来访的。当时,男孩是被迫而来。所以,丝毫没有求助愿望,根本不想和我交流。结果,男孩真的一直到期末没上学。那是一次没有效果的心理咨询,是一次未能避免的尴尬的心理咨询。
也许正在成长的高峰期,眼前的男孩比一年前高大了许多,乍看简直认不出了。综合前后的情况,我知道这个男孩本质不坏,也有积极上进的一面,但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自律自控能力,也就是男孩母亲说得“想起啥就是啥”。由此也可以判断,男孩这次不想上学,也不是什么学校恐怖症一类的心理障碍,用男孩母亲的话说,是“老毛病又犯了”。
表面看来,可以说男孩是老毛病又犯了。但是,我鲜明地感到,男孩并非单纯的“旧病复发”,这次比上次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也许正是心理咨询可以抓住的突破口。
于是,我接过男孩曾经来访过的话头说:“那么,我们应该是老朋友了。马老师感觉你比去年有了很大的不同,不仅比原来高大了,已经像一个男子汉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你的心灵比去年成长了……”
男孩脸红了:“可是,您看我又犯了老毛病,又不想上学了……”
“看来好像两次一样,但今年比去年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强调说,“这个变化是什么?这个变化就是,去年你说不上学就不上学,内心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现在,虽然你也不想上学了,但内心有了一种不好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什么?那就是,原来你心里只是一种力量,想不上学就不上学;现在你心里有了另一种力量,不上学好吗?对吗?行吗?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动机的冲突。就是说,你内心两种想法形成了两种力量,两种力量形成了冲突,也就是说,你心里自己和自己在斗争。是这样吗?”
“这两天在家里确实也不好受,左右为难。”男孩承认说,转而又好奇地问道,“您怎么知道我心里有矛盾,有斗争?”
我笑了:“上次你根本不想求助,而这次你有了求助的愿望。你所以有了求助的愿望,就是因为自己心里也很矛盾,一面不想上学,一面又怕这样不好。”
“您说到我心里去了。”男孩仿佛遇到了知音,“那您看我到底怎么办好?”
心理处方:助长孩子向上的力量
我看到这个心理咨询的突破口抓准了,此刻正是顺水推舟推进我们会话进程的好时机。于是,我说:“怎么办?马老师不能替你拿主意,但是,我们可以一起来算算账。我们来算算上学和不上学各有哪些利弊。好不好?”
于是,我们一边交流,一边列举。我建议男孩把一张纸两次对折分成四份,分别记录上学和不上学的利弊。下面是纸上记录的结果——
不上学的好处:第一,在家里好受。第二,舒服。第三,自在。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