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口之家,一场亲子之战,一方是弱小的孤身奋战的孩子,一方是强大的并肩作战的父母。这是怎样的一场亲子之战?
心理症状:不断升级的心理战
徐然是一个16岁女孩,一个让父母喜欢的温顺的乖女孩。今年初中毕业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正准备过一个愉快的暑假,徐然家里却遭遇了一场“亲子战争”。
中考刚过两天,父亲就接到母亲的紧急电话,说家里出了大事。原来,母亲察觉了徐然的异常,一直在悄悄地侦查动静,刺探秘密。中考完后的一天,徐然又扎在自己的屋子里,母亲借故突然闯入想探个究竟。只见徐然慌乱中用床单蒙住了一个本子。母亲不由分说掀开床单发现了徐然的一个日记本。让母亲无奈的是,这是有密码的日记本。母亲费了好大心思,才从两端的缝隙看到了只言片语,便有什么爱呀情呀的字眼。果然是谈情说爱!这让母亲如临大敌。父亲一听也很神经过敏,感到问题确实严重。
晚饭后父母一起追到了自己的屋子,这回轮到徐然感到如临大敌了。
父母都是一脸的严肃,父亲主要发言,母亲从旁帮腔。爸爸从远的事例说到近的事例,从大的道理说到小的道理,意思非常明白:这时候搞对象就不是好孩子,就是对不起父母,就是大错特错。为了正反对比,父母还列举了徐然的两个没有搞对象的同学,说她们怎样怎样好。为了进一步证明女儿的错误严重,父亲还历数了那个男孩的种种不好,说早就调查过了,这样的孩子简直就是社会渣滓……
父母正等待女儿回心转意的时候,没料到徐然突然不顾一切大发脾气,留下一句“我恨你们,一辈子也不想见你们”,嚎啕大哭地冲出屋子。
第二天,父母商量下一步的对策只能是,严加看管,严密监视,阻止他们再联系。父亲不能不去上班,母亲却下了狠心不再去打工,专门留在家里来全天候监控。开始,徐然一连三天不出自己的屋子,不和母亲说一句话,还把毕业合影上父亲赞赏的两个女孩的眼睛,都用墨水给涂瞎了。可见对父母的不满。可母亲还是心疼孩子,只好让弟弟当联络员,给徐然送去吃的喝的。开始徐然真的不吃不喝,慢慢地情绪才有所缓解,开始走出自己的屋子,开始吃饭。
母亲的全天候监控,让徐然仿佛被软禁一样。尽管如此,完全杜绝徐然与男孩的联系,谈何容易?
又一天雨过天晴,徐然和弟弟发现了天空出现了彩虹。随后母亲发现了徐然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话:今天和妈妈弟弟一起观赏了彩虹,如果当时能有你在身边,就我们两个人,那彩虹一定多一份美丽……母亲心里起急:真是看得住人看不住心啊!
让母亲感到难办的还在后头。经过内查外调母亲了解到,两周后的一天是那个男孩的生日,徐然已经答应男孩,哪怕冲破艰难险阻也一定要去。有亲友劝说:你妈妈在家里整天看着,你怎么去?徐然说:反正,我下定决心了,我爸我妈拆不散我们了,如果他们非要阻止我,我就豁出去不回这个家了!
眼看男孩的生日就要到了,事态越来越严重,看来父亲再遥控不行了。这一天父亲急匆匆回到家中,和母亲一起密谋对策。父母态度非常一致,一定要想方设法阻止他们,坚决不能让他们生日见面。
一方坚决要去,一方坚决阻止,双方将要剑拔弩张,父母仿佛感到战争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心理把脉:孩子遇到了成长的困惑
在上面的故事中虽然看不到硝烟,却分明看到亲子之情变成了亲子之战,一方是弱小的孤身奋战的孩子,一方是强大的并肩作战的父母。面对这样强弱悬殊的亲子战争,心理咨询师怎忍心再做父母的“同谋”?况且在双方战争中女孩何错之有?如果心理咨询师再与父母同谋,岂不是成了十足的“帮凶”?
所以,我不得不明确表态: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不能为他们拆散孩子出谋划策,但能帮助他们让孩子自己慢慢走过这段感情。
徐然只是遇到了成长中的问题,自己也很困惑,也很需要帮助,应该是亲子合作同舟共济。可是,在他们家里亲子关系却变成了敌对关系,已经很是迷茫无助的孩子,还要面对父母这样强大的敌人。这势必让徐然和男孩走得更近。这就是“棒打鸳鸯不散”的道理。也许,没有外力的干涉,他们的关系会多一份常态,或者随着成长会慢慢分手,但是,有了外力强行干涉,就会促使他们共同对敌,越走越近,棒打不散了。再有,在这样的问题上也是“压迫深反抗重”,父母的围追堵截打压,监控女孩,诋毁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