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了懦弱的性格。同时,男孩由于聪明的脑瓜给自己挣了面子,就很爱这个面子,很虚荣。这是男孩习惯扮演病人的根源。
当然,扮演病人还会得到平时得不到的一些“附带好处”,比如家人的关照,困境的回避,责任的放弃等。男孩扮演病人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多这样的附带好处。附带好处,又会强化了扮演病人的反应模式,让人躲进病里不愿出来。
心理处方:带着症状坚持正常上学
怎样才能帮男孩子不再躲进病里扮演病人?
凭直觉和经验,我早就觉察到男孩的心理问题所在。所以,在我和男孩母亲交流的时候,给男孩一本我的书《锻炼你的意志》,请他在另一个房间读读。当我准备和男孩交流时,发现男孩读得很认真。男孩说,您的书真好,里面的好多故事吸引了我。我请男孩谈谈体会。男孩开口说了两个字:坚韧。随后男孩解释说,您的书就是告诉人要坚韧,我发现我就是缺少坚韧,我太软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躲避。男孩确实很有领悟能力。对自己的心理问题,他已经有了朦胧却准确的认识,可以说我们有了共识。于是,我顺势引导说,躲来躲去,就躲到病里来了。
我解释了前面的躯体化现象和扮演病人的道理,最后讲到了鸵鸟的故事。据说当被追赶而难以逃脱时,鸵鸟的对策就是把头埋进沙里。这样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暂时逃避了痛苦。面对压力,人借助躯体化扮演病人,就像鸵鸟把头埋进沙中一样,也就是为了躲避困难和压力。这种心理防卫机制就叫做“鸵鸟策略”。一旦人开始扮演病人,就会通过消极的心理暗示,让症状似乎越来越重。
现在,男孩由于领悟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很快就找到了自救的方向。他对我说,又像对自己说:我知道了,不能再躲进病里,哪怕身体还难受,也要坚持正常上学。
男孩领悟的非常好。要跨越躯体化障碍,确实需要当事人的积极自救,哪怕还会有症状,也要带“病”坚持正常的生活。就此,我和男孩进行了具体详尽的交流,帮助男孩找到了积极自救战胜自我的方法,比如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写成功日记,改变生活环境,不再养尊处优,等等。
最后,我和男孩的母亲达成共识。一是就近景而言,孩子闹病时不给予特别的关心,而应在他表现正常时给予关注和鼓励,帮助孩子不再靠扮演病人来逃避。二是就远景而言,调整孩子的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放手让孩子锻炼,重新塑造孩子坚韧的性格,从根本上让孩子学会勇于面对困难和压力。
他们母子合作很好。为了男孩的调整,母子暂时和大家庭分开单住,同时男孩不再住校,以减少来自家庭和学校的照顾。男孩自己也表现很坚韧,有时候带着症状也坚持正常上学。经过两次当面咨询和几次电话咨询,男孩很快不再扮演病人,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马老师微语录】人的心理压力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病症就成了最合适不过心灵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