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常艳春
许多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年幼时乖巧、听话,到10多岁时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大人说东他偏要说西;大人认为应该这样做,他却偏偏要那样做。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少和父母交流,父母多说几句就嫌唠叨,有了心里话只跟同学、朋友诉说,不愿对父母讲。许多父母为此苦恼不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就这些问题,记者请教了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知名心理咨询师马志国。
记者(以下简称记):调查显示,目前不少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心理问题专家,你是怎样看待这个现象的?
马志国(以下简称马):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接待了许多来访者,发现确实有不少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我把所接触的个案分为学业心理、人际心理、青春期心理、亲子心理四大方面。从我接触的来访者看,学业心理问题最严重,约占来访人数的50%,其次是青春期心理,约占20%,人际心理和亲子心理约占30%。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警醒。
无论青少年存在哪一类心理问题,都需要老师家长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才能使他们尽快走出“情感的沼泽地”。就人才的标准而言,成才必须先成人,因为成功的人生必定基于健康的心理。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最成功的家庭教育。
记:你认为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马:我认为,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在父母身上。大量的心理咨询个案越来越深刻地印证这样一条儿童心理规律:孩子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如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其根源都能追溯到家庭生活特别是早期家庭生活中,追溯到父母的身上。
有一次,一个男孩的父亲找到我,说他的孩子从小就大把大把地花钱,穿的用的都是名牌,可孩子还是不满足,而且他的学习也很糟糕。这位父亲问我孩子的病根出在哪里,我直言相告:孩子的病根在大人身上。男孩的父亲连连点头:“您说得对,都怪他妈妈。”我们暂且不论父母的责任该怎样分担,孩子的病根在父母身上是肯定的。因此,我经常提醒家长要对自己的家教进行反思。
记:既然这样,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马:首先,家长必须相信:尽管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都有一颗向善向上的心。这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个世界才充满希望,才会越来越美好。曾经有一位母亲含着眼泪,向我讲述了女儿偷钱的恶习,女儿为此遭受了打骂和羞辱。经诊断,我认为这个女孩属于病理性偷窃,也就是“偷窃癖”,其中一个重要的诱因是,女孩的母亲是个“花钱大王”,女孩耳濡目染也把钱看得很重。跟这位母亲交流之后,我又与女孩进行了直接沟通。我说:“你是心理上出了点毛病。其实,马老师知道你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学习好,考入了重点中学,还当过班干部,工作挺积极。只要你努力改正缺点,就是好女孩。”女孩惊奇地望着我,使劲地点头。我知道,此时此刻她向善向上的心潮在涌动。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向善向上之心,都有想成为好孩子的心。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孩子拂去萦绕在心头的阴云,让孩子那颗向善向上的心不断得到家长的鼓励。
其次,家长必须相信:孩子都有心理自救的潜能。在家教心理咨询中,大多是孩子出了心理问题后父母才来咨询。孩子心灵的成长难免要走过一段或长或短的弯路,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然而,孩子的心灵之树不会被生活的风雨连根拔起,家长只要积极地帮助孩子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时地提供心理帮助,孩子的心灵会变得越来越纯洁。有这样一个个案:有一个高中女生,她长着高高的个子,脸上却充满着稚气。我与她的父亲沟通后发现,女孩的心理成熟度与年龄反差太大。通常,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基本完成由依赖性向独立性的过渡,可以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了。但是,这个女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没有跟上生理发展水平,她的心态比她的年龄幼稚得多,形成了对家庭和父母强烈的依恋情结。由此产生的情绪障碍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把自己当成病人等,这就是“长不大”的心病的症状。她的病因在哪里?正是家庭对孩子的过分照顾和保护,引发了女孩对家庭和父母的依恋情结,使她没能适时地走向独立。通过和家长沟通,我们取得了共识:要让女孩学会自救自立。经过大约半年时间的心理自救,女孩终于摆脱了依赖性,养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