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岁月(上下) > 默认卷(ZC) §第三十四章

默认卷(ZC) §第三十四章

新草芽子一点一点地拱出了地皮,在盘根错节的老草母子上露出了尖尖角儿,茫茫的枯黄的野草下,隐藏着一层充满生机的淡绿。暖融融的阳光正一层一层驱走黑土地上的冰冻,黑土地的芬芳在和风中荡散着。沉睡了一冬的河水刚刚醒来,像还带有点儿睡意,颤悠悠、慢腾腾地流着。

美啊,北大荒的初春。

渠首又恢复了十年前那个场面,不过,比那时的场面更壮观,气势更恢弘了。

魏晓兰以总场革委会的名义给老部长写了一份落实农垦部关于建设北大荒水稻生产基地、摘掉贾述生右派帽子和高大喜走资派帽子的报告,得到了老部长的表扬。她从老部长传回的指示中判断出,老部长是在这建设水稻生产基地上下茬子了!他还满有情趣地说,将来,要让北京人、让中央的首长们都尝尝北大荒大米的香滋味,让那些散口的南方籼米退出北京城!她反复琢磨决定,在这势不可挡的气势中,要推波助澜,要千方百计摘下这个桃子。她向农垦部写了报告,又让办公室正式通知六分场革委会,她魏晓兰要亲自在渠首大会战中蹲点,参加生产,指挥生产。

有魏晓兰这一掺和,渠首大会战才这么红红火火。从全场调动了机车、棉帐篷,从全场各队按比例抽调了大批劳力,调来了一些棉帐篷,有的做灶房,有的做宿舍,排成了行,连成了片,简直成了一个大村屯。机车在起田埂、翻地,会战大军分成支队,遍布在渠首、干渠、支渠,机声轰鸣,镐锹飞舞,好一派建设北大荒水稻生产基地的风光。

在这大会战队伍中,有两个特殊的小群体,都是魏晓兰提出安排的。一个是以高大喜为首牵头,带领王继善和分场技术员刘振铁,还有贾述生提名的三名上海知青蒋英俊、王天浩、方存辉等组成会战技术指导小组。魏晓兰要求,这个技术指导小组要以阶级斗争为纲,不能光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另一个小群体是上海知青袁喜娣等八姐妹组成的战地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魏晓兰提出要求,这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要坚持抓革命,促生产,边劳动边自编自演节目,多编多演战地的好人好事儿,以鼓舞斗志,促进水稻生产基地建设的步伐。再一个就是魏晓兰,她带领方春,还叫上了贾述生,负责整个会战的指挥工作。

高大喜打头,蒋英俊、王天浩、方存辉,还有王继善等左右跟随,顺着干渠,察看着疏通干渠的情况,走了一段,上千渠又走了一段,进了一片秋翻过的豆茬熟地。

“蒋英俊,”高大喜问,“昨天,我让王继善给你的材料你们都看过了吧?”

蒋英俊点点头说:“从论证材料上看,日本人要在这里建成关东军的稻米生产基地,可是煞费了苦心呀。”

“你怎么见得?”王继善问。

蒋英俊说:“其一,渠首以下二十多万亩地,坡降为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二,这种上有水,下有坡降度适中,宜于自流灌溉的地形实在是难找;其二,从王继善同志保留的资料看,为了把握大面积种植水稻成功,日本鬼子在与这里纬度相同的一些地区搞了许多调查。我稍有疑虑,也不知道提供的数据可不可靠?”

王继善说:“我可是亲眼看见了,那些日本鬼子测量、化验、研究种子特别认真。再说,日本鬼子从一九四二年进驻开拓团,到一九四五年投降才撤离,虽然数量不多,产量不高,已经有四年的水稻种植史了,我们八家子村用的种子,就是那时候留下来的。”

“英俊的担心顾虑可以打消。我看了材料上的记载。”学气象专业的方存辉跨上一步,和高大喜并肩走着说,“和咱们北大荒勘察设计院,还有北大荒大学几名教授提供的资料大致相吻合,这里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温度变化明显,春季于旱多风,夏季受太平洋季风影响,温暖多雨,秋季短暂常有早霜,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的控制,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1~3℃,极端最低温度零下42℃,无霜期大约在120~150天,积温为2400~2900℃,多年平均降水量395~520毫米。就提供的这些材料看,完全可以满足一季稻的生产要求,特别是积温能满足水稻对热量的需求。我们不能光看日本人在这里种了三四年水稻。从提供的气象资料来看,建设水稻生产基地没什么大问题。”

“资料,我也详细看了。”王天浩抓起一把土接着说,“这里的土壤都是草甸黑钙土,也有碳酸盐黑钙土和盐渍黑钙土,PH值在6.90~8.78之间,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较高,建设水稻生产基地,增产稳产的先决条件很好。”

高大喜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