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六月廿六日
毛泽东称赞江青“讲得好”,给了首次公开亮相的江青以极大的支持。后来,美国维特克在《江青同志》一书中这么写道:
江青发表了她的第一次讲话,那时大多数人对她的容貌和声音还不熟悉。
江青说,这个讲话被压了三年才出版,而其他讲话则立即出版了。直到一九六七年五月,她的讲话才刊登在党的期刊《红旗》上面。
为什么?因为她的“敌人”“窜改”了她的原文,然后拒绝让这篇讲话公之于众。直到他们失去自由,她的观点才得以出版。
在京剧汇演期间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邓小平对江青自我标榜的政治特征进行揭露:
“有些人打算靠着批判和否定别人来出风头。他们踩着别人的肩膀爬上舞台……由于(京剧)改革运动,许多人不写文章了。现在新华社每天只收到两篇稿子。戏剧中只剩下战士和打仗了。”
邓小平的话,可以说是对江青的尖锐批评。
江青的《谈京剧革命》,一派“旗手”口吻:
我对这次演出表示祝贺。大家付出了很大的劳动,这是京剧革命的第一个战役,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收获,影响也将是比较深远的。
京剧革命现代戏是演起来了,可是,大家的认识是否都一样了呢?我看还不能这样说。
对京剧演革命的现代戏这件事的信心要坚定。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祖国舞台上占主要地位的不是工农兵,不是这些历史真正的创造者,不是这些国家真正的主人翁,那是不能设想的事。我们要创造保护自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文艺。在方向不清楚的时候,要好好辨清方向。我在这里提两个数字供大家参考。这两个数字对我来说是惊心动魄的。
第一个数字是:全国的剧团,根据不精确的统计,是三千个(不包括业余剧团,更不算黑剧团),其中有九十个左右是职业话剧团,八十多个是文工团,其余两千八百多个是戏曲剧团。在戏曲舞台上,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还有牛鬼蛇神。那九十几个话剧团,不一定都是表现工农兵的,也是“一大、二洋、三古”,可以说话剧舞台也被中外古人占据了。剧场本是教育人民的场所,如今舞台上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是封建主义的一套,是资产阶级的一套。这种情况,不能保护我们的经济基础,而会对我们的经济基础起破坏作用。
第二个数字是:我们全国工农兵有六亿几千万,另外一小撮人是地、富、反、坏、右和资产阶级分子。是为这一小撮人服务,还是为六亿几千万人服务呢?这问题不仅是共产党员要考虑,而且凡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文艺工作者都要考虑。吃着农民种的粮食,穿着工人织造的衣服,住着工人盖的房子,人民解放军为我们警卫着国防前线,但是却不去表现他们,试问,艺术家站在什么阶级立场,你们常说的艺术家的“良心”何在?
京剧演革命的现代戏这件事还会有反复,但要好好想想我在上面说的两个数字,就有可能不反复,或者少反复。即使反复也不要紧,历史总是曲曲折折前进的,但是,历史的车轮绝不能拉回来……
值得令人注意的是,江青在讲话中,一句也未曾提中共北京市委,却三次表扬了中共上海市委,亦即表扬柯庆施:
“上海市委抓创作,柯庆施同志亲自抓。各地都要派强的干部抓创作。”
“上海的《智取威虎山》,原来剧中的反面人物很嚣张,正面人物则干瘪瘪。领导上亲自抓,这个戏肯定是改好了。”
“有的同志对于搞出来的成品不愿意再改,这就很难取得较大的成就。在这方面,上海是好的典型,他们愿意一改再改,所以把《智取威虎山》搞成今天这个样子。”
江青激烈地批评了中国戏曲研究院实验京剧团创作演出的《红旗谱》和改编的《朝阳沟》是“坏戏”,使举座皆惊。
江青还向康生“通报”,由康生出面,在总结大会上,点了一连串“毒草”的名,内中有电影《早春二月》、《舞台姐妹》、《北国江南》、《逆风千里》,以及京剧《谢瑶环》、昆曲《李慧娘》。
对于江青和柯庆施的所作所为,田汉作为老戏剧家,深表反感:
一份由于一位戏剧界著名人士一九六四年所写的情况反映,“揭发”田汉前不久上海之行时对柯庆施推行现代戏的不满:“田汉同志到上海时对柯庆施同志冷淡得很。据柯老说他安排了和田汉在剧场见面,田汉同志表示冷淡。并提到他对现代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