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走过石桥 > 默认卷(ZC) 最后一张

默认卷(ZC) 最后一张

1

摄影家已经到了退休年龄,其实对摄影家来说,无所谓退休不退休,至少这和他的工作没有很大的冲突。退了休,摄影家仍然背着个相机到处抓镜头也是可以的,但是摄影家已经很想休息了,他有些累了。年轻的时候,摄影家在大草原,在东北的大森林拍照,摄影家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回到了他的故乡,南方的一座古老的小城。许多年来,摄影家拍下了无数珍贵的照片,这些摄影作品记录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也记录了摄影家的一生。摄影家现在回首往事,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摄影家最满意的就是他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回到了故乡。摄影家自己一生最满意的作品多半是在故乡拍下的。二十年来,摄影家先后在故乡举办了多次个人摄影展,这些摄影作品以摄影家的故乡为主题。

摄影家的故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人文荟萃,物华天宝,大家都这么评价摄影家的故乡。摄影家以故乡为主题的系列摄影展,充分体现了故乡的特点:《园林寻趣》《水乡的桥》《巧夺天工的工艺美术》《古城遗迹》……摄影家成功运用他的光圈速度距离,把他的故乡介绍给更多的人。

在许许多多的成功的摄影作品背后,摄影家付出了多少艰辛,摄影家觉得这算不了什么,每一个从事自己所热爱的事业的人都必须付出代价,这是毫无疑问的。不付出代价,就没有收获,摄影家的想法很实在。摄影家在他五十九岁的时候,为了拍一幅雪后日出的作品,他在大雪天的凌晨三点,骑上自行车往郊外去;摄影家为拍下金鱼的生活,他趴在水池边连续几个小时一动也不动。摄影家知道哪一处景必须有大雾才能拍出最佳效果,他清楚哪一个季节的什么时间能在哪一座桥下拍到水中倒影。摄影家熟悉故乡的每一寸土、每一方天,就像熟悉自己身体的每一处,看过摄影家的故乡系列摄影的人,都有一个相同的感觉,他们说,摄影家已经把自己和故乡融为一体。

摄影家渐渐地感觉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我快要退休了,他想,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类走向的必然结果,我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在退休之前,摄影家最后的心愿就是再办一个故乡系列摄影展——《小巷风情》。摄影家经过充分的准备,《小巷风情》摄影展如期开幕了。

前来参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摄影家的最后一个摄影展,大家怀着敬佩的心,对摄影家的作品进行品评,也是一种带有总结性的定论。他们一致认为,这是摄影家最成熟的一批作品。他们一一回想摄影家这些年来举办的故乡系列摄影展,他们觉得摄影家已经很全面了,他几乎一点不漏地把故乡的每一个角落都梳理过。他们祝贺摄影家的圆满。

就在这时候,有位年轻的摄影同行走近摄影家,说道,老师,我总觉得您的系列作品中还少一个系列。

摄影家充满期待地看着年轻的同行。

年轻的同行说,老师,您应该有一个佛教系列。

摄影家听了年轻同行的话,他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可是,你知道,这是我的最后一次展览,我已经很累了。

年轻的同行说,我觉得您若是不办这个系列,您会遗憾的。

小城寺庙甚众,古称佛土,民风甚笃,遍地佛性,摄影家的心动了。

《小巷风情》个人摄影展结束后,摄影家就投入了新的工作,摄影家一向对佛教知之甚少,他虚心学习,为了办好这个摄影展,摄影家像小学生那样从头开始学起,他研读佛经,出入寺庙,很快,摄影家就有了收获,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全新的开端。

摄影家积多年的工作经验,养成一个习惯:不打无准备之仗。所以,当摄影家开始为这个摄影展拍第一张照片的时候,摄影家确实是有了一定的把握。他的第一幅照片拍的是一根拂尘,他运用了较强的两组对比,深咖啡的尘柄和浅灰色的尘毛,背景是深红一片,摄影家为这作品题名《何处尘埃》;接着摄影家的思路一通百通,他又拍了好些作品,一只瘦骨伶仃的手捻着一串长长的佛珠,摄影家题《道具》;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寺庙,香客无数,这是《佛在哪里》;一个瘦小的和尚正在专心致志地敲着一口硕大的钟,题为《钟即是佛》;方丈盘坐于蒲团,闭目修行,叫作《形式》……摄影家一发而不可收,拍了一幅又一幅,他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摄影家回家以后就觉得浑身疲乏,摄影家毕竟到了花甲之年,他折腾一整天回来还得加班冲印。他的妻子说,你急什么?

摄影家说,我急了吗?那就是说,我的潜意识里有了来日无几的紧迫感。

妻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