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一年少年根生从很远的地方来。他是跟着一条大河过来的。根生并不知道方向,但他知道他是顺着水流的方向走。这样基本上能够判断根生的走向:西北——东南。当然关于根生的走向和根生走的时间以及这条大河的名称等等,根生是不会去考虑的。根生一路上见到很多纤夫。纤夫光着脚,纤夫的脚很黑,他们总是迎面过来,和根生交叉而过。根生想这河边的小路一定是纤夫踩出来的。根生这样想无疑是对的,根生听纤夫喊的永远是一个调子。
纤夫喊:吭唷吭唷吭唷吭唷。
根生曾经以为他是走不尽这条路的。
后来在某一天,根生终于走进了一座南方小镇。这已是傍晚时分,根生站在小镇外的田野上,他看见这个南方小镇有零星的烛光,那时候根生心里一定有一种想法。以后根生始终没有再回忆当时的想法是什么。根生那时候还不知道这座小镇就是杨湾。当然,对于根生来说,南方的某一座小镇叫做杨湾或者叫做李湾,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只是根生生命中的一站,只不过根生那时并没有想到,他会在这一站停足很久很久。
可以推断根生是从西北方向进入杨湾小镇的,所以根生首先看到一座比较高大的房屋,根生看见敞开的大门,看见大堂上有一尊泥塑像,像前桌上有两支点燃着的很高的红烛,红烛中间,是一盘米团。
根生不知道这是庙。根生是一个愚钝麻木的孩子,而且在根生自己的家乡那里没有庙。
这时候根生无疑是饿了,所以他没有考虑什么就跨过了那条很高的门槛。
是否可以推测根生从此跨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这种说法对一个乡下逃难来的愚钝麻木的孩子未免过于诗情画意了一些,但这个推论却是正确的,以后的事实将会证明这一点。
庙里的住持和尚玄空和根生作了一次谈话,玄空问根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叫作么名字多大岁数还有家里的情况等等。这些问题根生在沿途乞讨时已经被人问过无数次,根生很耐心地一一作答。只是对于玄空在每一句话的前面和后面都加上“阿弥陀佛”和“罪过罪过”,根生觉得有点滑稽,但他没有笑,他越过玄空的脸看供桌上的米团。
玄空念过“阿弥陀佛”就去盛了粥来让根生吃,根生吃过粥,他朝玄空笑了一笑。
玄空继续和根生谈心,玄空告诉根生,这座庙叫做莲花庙,供的是观音菩萨。玄空说你知道观音菩萨吗?玄空娓娓地给根生讲了观音菩萨的故事,根生进入一种昏昏欲睡的状态,玄空很满意。玄空最后说他的徒弟会觉是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一年中有十个月在外化缘,所以莲花庙基本上只是玄空一个人守着,玄空决心收根生做弟子。
玄空那时候一定以为根生是一个可造之才。玄空以为根生虽然年幼无识,却有善根,潜心学佛,来日会有善果。
玄空说:“你留下吧。”
根生就留下了。
以后的故事就是玄空讲佛,根生听经。但是故事倘若沿着这一条轨道行进,无疑就进入了歧途。
请注意故事的本文是“单线联系”。
再请注意单线联系这是一个斗争用语,如此而已。“单线联系”不是一个象征,也不是一个比喻,亦不是一种暗示和一种借托,说到底单线联系只是地下斗争的一个术语或一种方式,希望不会引起误读或产生歧意。
似乎没有必要再对“单线联系”作一些更具体更形象的解释,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概念。如果李四是地下工作者,那么他只能和张三以及王五发生联系。如果确实有一条线,那么在李四的上端只和张三接触,在下端他只和王五发生关系,除此之外,再无别人。这种斗争方式很显然是为了保密,为了安全,更确切地说是为了保全自己,保全自己则是为了消灭敌人,这毫无疑义。但是看起来这种斗争方式的保险系数仍是一个未知数。一旦李四被捕,李四就面临两种情况,也许李四宁死不屈,英勇牺牲,这是一。但也许李四是个软骨头,他供出了张三和王五,紧接着是张三和王五被捕,对张三王五来说也就面临着和李四一样的两条路,如果张三和王五都走后一条路,那么他们的上线和下线就又进入了这种性命交关的恶性循环。所以说到底,凡作地下工作,单线联系,是要具备牺牲精神的,一位烈士曾经说过钢铁撬不开紧闭的嘴,那是战友的生命线(大意),这就是牺牲精神,感人至深。
单线联系的故事开始的时候,根生拿着一把鸡毛掸帚,在拂扫菩萨身上的灰尘,玄空说过最高的境界是“本来无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