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张春桥传 > 默认卷(ZC) §策动徐景贤“后院起火”

默认卷(ZC) §策动徐景贤“后院起火”

犹如下棋一般,张春桥已经对以陈丕显、曹荻秋为首的中共上海市委,“将”了两“军”:

第一回,借助于“安亭事件”,扶植了王洪文的“工总司”,“将”了一“军”;

第二回,借来“大炮”聂元梓,猛轰常溪萍,扶植“上三司”、“红革会”(全称为“红卫兵上海市大专院校革命委员会”),把上海中学、大学红卫兵组织起来,策划“《解放日报》事件”,又“将”了一“军”。

深谋远算的张春桥,正筹划着下一步棋,以求把上海市委“将”死。

“看来,一定要来个‘内外夹攻’。”回到北京,张春桥向姚文元说出了自己的意思。

“是呀,光靠王洪文、聂元梓从外面进攻,上海市委还是倒不了的。”姚文元这个“秀才”,如今居然也满口军事术语了。

“我看,这一着棋,要由你出面——争取‘丁学雷’和‘罗思鼎’起义,来一个‘后院起火,中心开花’。”张春桥说着,划了一根火柴,点起了香烟,“‘丁学雷’、‘罗思鼎’都是你的‘脚碰脚’的文友。你给他们打电话,比我方便……”

“行。”姚文元很痛快地答应下来。

从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起,姚文元与上海丁香花园之间,架起了“热线”……

丁香花园位于上海静安寺与徐家汇之间,闹中取静的所在。这是一座不对外开放的花园,一道波浪起伏的围墙巧妙地砌成长龙卧地的形状,名叫“卧龙壁”。花园里古色古香,据说当年是清朝大官李鸿章的别墅,因园内种植许多丁香,所以得名“丁香花园”。

就在丁香花园旁边,有一幢小洋楼,是中共上海市委写作组的所在地(严格地讲,那座楼不属于丁香花园范围)。写作组建立之际,正是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的时候,秀才们也真会动脑筋,取丁香花园的“丁”为姓,以“学雷”为名。于是,上海报刊上常常出现署名“丁学雷”的文章,不知内情的人,还以为真有“丁学雷”其人呢!

“丁学雷”写作组负责人,便是徐景贤。

至于“罗思鼎”,取义于雷锋的名言:“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亦即“螺丝钉”的谐音。“罗思鼎”写作组的负责人叫朱永嘉,原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师。姚文元在写《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时,请朱永嘉帮助查阅明史资料,朱永嘉由此发迹,“文革”中成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常委、复旦大学“革命委员会”主任。

此处单表徐景贤其人。笔者曾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在上海市监狱,对徐景贤作了录音采访……

徐景贤,上海人叫他“徐老三”。其实,他并非排行第三,却是因“文革”中,上海的“老大”乃张春桥,“老二”姚文元,他是“老三”。

徐景贤比姚文元小两岁,论笔头,他不比姚文元差;论口才,远远胜于姚文元。他长着“奶油小生”般的脸,颇有风度。作起报告来,一口气讲三四小时,滴水不漏。倘若把他的报告整理成文字,便是一篇思路很清楚的文章。

徐景贤的人生经历,与姚文元有许多相似之处。

徐家原在上海郊区奉贤县县城——奉城镇。在镇的东街八号,开过一爿名叫“东王成”的布店,后来改为百货店,那便是徐景贤的老家。双开问的门面,雇两三个伙计,日子小康。

一九〇四年,徐景贤之父徐宗骏出生在那里。徐宗骏又名徐雅平,一九一七年小学毕业以后,就离家到松江上中学。一九二一年,他考入南京的东南大学化学系。一九二六年夏天,他从东南大学毕业之际,正处于中国大革命的高潮之中。他回到了奉城老家。在这县城里,大学毕业生并不多见,二十二岁的徐宗骏受到了乡亲们的尊敬。

就在这个时候,徐宗骏在镇上结识了当地豪绅之子李主一。李主一也是个知识分子,与徐宗骏情趣相投。不久,徐宗骏才知道,李主一是中共党员。在李主一的介绍下,徐宗骏在一九二六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姚文元的父亲姚蓬子则在潘汉年介绍下,在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徐、姚的父亲的经历,也是那么的相近。

经李主一的提议,借助于徐宗骏在当地的影响,于一九二七年在奉城创办了私立曙光中学,徐宗骏出任校长。学校里来了两位湖南口音的老师,皆姓刘,人称“大刘”、“小刘”。大刘名叫刘德超,又名刘柄;小刘是大刘的堂弟,名叫刘异斋。

在今日中国,刘异斋这名字,几乎无人知道。这个当年的“小刘”,后来变成了“刘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