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张春桥传 > 默认卷(ZC) §打响批《海瑞罢官》这一炮

默认卷(ZC) §打响批《海瑞罢官》这一炮

自从“提携”了于会泳之后,张春桥有了左右手:通过于会泳抓“革命样板戏”,通过姚文元完成另一桩“绝密”任务。

这桩“绝密”任务,在上海最初只有两个人知道,柯庆施和张春桥。

这桩“绝密”任务,就是江青交办的批判《海瑞罢官》——后来,“文革”便是从批判《海瑞罢官》拉开序幕的。

关于批判《海瑞罢官》的前前后后,笔者已在《姚文元传》一书中详加描述,揭开这一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的内幕。此处,不能不交代几句——因为批判《海瑞罢官》,不仅是姚文元一生中的“里程碑”,也是张春桥一生中的大事,而且还是江、张、姚三人结帮的契机。

江青在一九六二年七月六日晚看了北京京剧团演出的《海瑞罢官》之后,就认定这是一株“大毒草”。一个多月以后,江青在和中宣部、文化部四个正副部长谈话时,提出了批判《海瑞罢官》。无奈,部长们充耳不闻,这使她极为生气。于是,她下决心,自己找“笔杆子”,自己组织批判文章,给中宣部、文化部一点颜色看看。她在组织批判《海瑞罢官》文章时,对中宣部、文化部实行保密。

最初,她在北京求助于她在一九五四年支持过的“小人物”——李希凡。她想,当年“小人物”敢批俞平伯、敢与周扬较量,如今当然敢于批吴晗。何况,她有“恩”于“小人物”,更会使“小人物”听命于她。

出乎意外,李希凡这一回犹豫了。

“唉,‘小人物’成了‘大人物’,就失去了朝气,失去了锐气!”江青碰了钉子,愤愤不平。

她是个一不做、二不休的女人。她一旦下了决心,那就非达到目的不可。她的过去的历史,已经非常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一九六三年五月六日,在柯庆施的支持下,《“有鬼无害”论》一文终于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从此,她寄希望于上海了。

一九六五年初,“女客人”和柯庆施、张春桥在上海聚首时,谈起了批判《海瑞罢官》。“女客人”把任务交给了柯庆施,柯庆施把任务交给了张春桥,张春桥找来了“笔杆子”姚文元。

姚文元回家之后,从底楼走上二楼,走进了《解放日报》的总编王维的家。

“王维同志,市委要我写个东西,要花些时间。报社的工作,我恐怕顾不上了。”姚文元向王维请假时,没有说明写什么东西。

“你去好了!”王维是个爽快的人。他知道,柯庆施常常给姚文元下达“批判”任务。

从那以后,姚文元很少上楼了。王维难得见这位邻居一面。他从不透露最近在写什么。

从那以后,原来文章不断见报的姚文元,忽然变得沉寂起来,难得在报刊上露面。

姚文元的“文友”、政治神经异常敏感的中共上海市委写作班党支部书记徐景贤,作出了判断:“姚文元一定在写大文章!”他特地去看望姚文元,旁敲侧击了好一阵子,姚文元连一点口风也不漏。徐景贤越加确信自己的判断了。

在柯庆施去世之后,以江青为帅、以张春桥为军师、以姚文元为“笔杆子”,实行“三结合”,秘密写作评《海瑞罢官》。上瞒中宣部、中央政治局,下瞒上海市委、华东局。直到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日,署名“姚文元”的洋洋长文《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于上海《文汇报》,世人方知有这么一篇“大批判”的“雄文”。

关于此文的写作经过,一九六七年四月十二日江青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作题为《为人民立新功》的讲话中,说得最为详尽。她以洋洋得意的口气,透露了其中的秘密,总算为历史留下一段史料:

“一九六二年,我同中宣部、文化部的四位正副部长谈话,他们都不听。对于那个‘有鬼无害论’,第一篇真正有分量的批判文章,是在上海请柯庆施同志帮助组织的,他是支持我们的。当时在北京,可攻不开啊!批判《海瑞罢官》也是柯庆施同志支持的。张春桥同志、姚文元同志为了这个担了很大的风险,还搞了保密。我在革命现代京剧会演以前,做了调查研究,并且参与了艺术实践,感觉到文艺评论也是有问题的。我那儿有一些材料,因为怕主席太累,没有给主席看。有一天,一个同志,把吴晗写的《朱元璋传》拿给主席看。我说:别,主席累得很,他不过是要稿费嘛,要名嘛,给他出版,出版以后批评。我还要批评他的《海瑞罢官》哪!当时彭真拼命保护吴晗,主席心里是很清楚的,但就是不明说。因为主席允许,我才敢去组织这篇文章,对外保密,保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