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张春桥传 > 默认卷(ZC) §扶植“棍子”姚文元

默认卷(ZC) §扶植“棍子”姚文元

走笔到此,该向读者诸君介绍一下姚文元其人了。虽然笔者另有一部长篇传记《姚文元传》,专写姚文元及其父亲姚蓬子。但写张春桥,不能不在此扼要写一下他的“亲密伙伴”姚文元。

前文已经交代,姚文元之父姚蓬子,浙江诸暨人,生于一九〇六年。一九二四年,他来到上海“四马路”——文化街,当编辑,写诗。不久他结识了中共地下党员潘汉年。一九二七年,由潘汉年作为介绍人,姚蓬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三〇年三月二日,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时,姚蓬子被举为执委兼总务部长。后来,他又成为中共特科联络,在潘汉年领导之下,从事秘密工作。

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姚蓬子在天津做河北省交通员时,被国民党逮捕,押往南京。他在狱中叛变,成为叛徒,并在一九三四年五月十四日《中央日报》发表《姚蓬子脱离共产党宣言》。从此,他在国民党中统特务头子徐恩曾手下,充当文化特务。后来,又开设作家书屋,成为老板。

姚蓬子有一子一女。儿子姚文元,女儿姚文华。

姚文元于一九三一年出生在上海。一九四八年,姚文元在上海沪新中学高中理科二年级甲班读书时,经同班同学崔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姚文元担任上海卢湾区团委宣传部宣传干事,住在机关集体宿舍里。无巧不成书。卢湾区团委的集体宿舍在上海香山路二号,而张春桥的家在香山路九号,相距不过几十米!

受父亲姚蓬子影响,姚文元从小就做着作家梦。咫尺之内,一箭之遥,住着堂堂的《解放日报》社社长兼总编,姚文元便去拜访。张春桥一听说是姚蓬子之子,也就打他的主意。因为当年张春桥也混迹于上海“四马路”,对于姚蓬子的劣迹一清二楚。他知道姚文元有“辫子”可捏在他的手心里,况且姚文元也“左”得可爱,这样的人,任凭本事再大,也翻不出他的手掌。于是,张、姚之间很早就有来往。

一九五五年,“反胡风”运动开展之后,由于作家书屋出过胡风的书,姚蓬子与胡风有过许多年来往,被作为“胡风分子”嫌疑逮捕,押往北京。姚文元呢,因写了《论胡风文艺思想》一书,虽尚未交给出版社,但也受到牵连,陷入困境。在危急之际,张春桥帮助了姚文元;姚文元仗着自己“精熟”胡风思想,来了个“反戈一击”,批起胡风来了。张春桥以《解放日报》为之撑腰,从一九五五年五月七日起,短短十天之内,连发姚文元的四篇批判胡风的文章,使姚文元成了“反胡风英雄”。这可以说是张姚第一回合作。

张姚的第二回合作,是在一九五七年夏天。当张春桥从柯庆施那里得悉要“反击右派”的消息,立即转告姚文元。姚文元匆匆地赶写了《录以备考》一文,发表于一九五七年六月十日的《文汇报》。

当时天天在注视着《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的毛泽东主席,看到姚文元的《录以备考》,非常赞赏,嘱令《人民日报》于六月十四日在头版转载,还配发社论《文汇报在一个时间内的资产阶级方向》。

于是,《录以备考》成了姚文元的“成名作”。年纪比张春桥小十四岁、由张春桥扶植起来的“新秀”姚文元,反而比张春桥更早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从此,姚文元对张春桥言听计从,成为张春桥的打手——犹如当年的狄克成了崔万秋的打手。张春桥要写什么批判文章,往往由他动口,姚文元动笔。点子,张春桥出;文章,姚文元写。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当《解放》半月刊在上海创刊,经张春桥提议,柯庆施点名,姚文元调入这家中共上海市委理论刊物,担任编辑部的文教组组长。姚文元更加起劲地挥舞棍子,批冯雪峰,攻丁玲,轰巴金,斥艾青……一时间威震中国文坛。张春桥呢,乐得让姚文元冲锋陷阵,出头露面,他充当幕后导演。正因为这样,姚文元的文章连篇累牍,而张春桥只有那两册杂文集而已。

当《解放》半月刊停刊之后,张春桥安排姚文元到《解放日报》担任编委兼文艺部主任。但是,他又关照《解放日报》社领导,不要让姚文元陷于编务,文艺部可由副主任李家健具体负责,姚文元要“超脱”,以便能抽出时间多写点文章。

这样,姚文元不断地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上发表文章。他的文章被看成“有来头”的文章——来自柯庆施,来自张春桥。用张春桥的话来说:“在报纸上,姚文元出面,比我们方便。”

上有柯庆施作为靠山,下有姚文元为棍子,张春桥不可一世,正欲称霸于上海文艺界,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