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张春桥传 > 默认卷(ZC) §张春桥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默认卷(ZC) §张春桥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当时的毛泽东,所赞赏的只是柯庆施,他并不知道有那么个叫张春桥的人,参与这篇报告的起草。

自从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之后,柯庆施与毛泽东接近的机会更多了。作为政治秘书,张春桥有机会随柯庆施出席中共高层会议。每一回从毛泽东主席那里回来,柯庆施总带来“最新最高指示”。张春桥一边听,一边飞快地往本子上记。这时候,张春桥的公开职务是“中共上海市委政策调查研究室主任”,人们暗地里对他的称呼是“不管部部长”!

子曰:“四十而不惑。”四十一岁的张春桥,比十九岁的狄克要老练多了。他把晚上的时间,几乎都花费在研究小本本上所记的毛泽东的言论上——虽然这些话是经柯庆施“中转”才传到他的耳中,毕竟是反映了领袖的最新思想。

从反反复复揣摩之中,张春桥蓦地发觉:毛泽东主席对于红军时期的供给制颇为欣赏和怀念,在多次讲话中提到了当年的供给制,而对于八级工资制造成的等级差别,常有非议……

张春桥摸准了毛泽东主席的思想脉搏,数易其稿,写出了一篇在当时谁也想不到的文章,题曰《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

这是一篇非同凡响的重头文章。自然,再不会署“吴松”,也不会署“常孰”,而是签上“张春桥”大名。

此文在中共上海市委的理论刊物《解放》第六期上发表。那时,《解放》创刊不久:一九五八年六月一日,在毛泽东主席的提议下,中共中央创办政治理论刊物《红旗》,陈伯达为总编辑;柯庆施立即效仿,在上海创办了《解放》半月刊,于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创刊。

柯庆施嘱,每期《解放》杂志,都寄送毛泽东主席。因此,张春桥的文章在一九五八年九月十五日刊于《解放》第六期上,不多日便送到了毛泽东主席手中。

一看文章的栏题,毛泽东就发生了兴趣。他一口气读完,觉得此文甚合自己的心意,但有些提法又过于偏颇。他第一次注意到作者的名字——“张春桥”。

毛泽东嘱令《人民日报》予以全文转载。

《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吴冷西对张春桥的文章有不同意见。为此,他写信给毛泽东,请毛泽东考虑《人民日报》转载张文时所加编者按语是否说得活一些。

一九五八年十月十一日,毛泽东复函吴冷西,全文如下:

冷西同志:

信收到。既然有那么多意见,发表时,序言(引者注:即编者按)应略为改一点文字,如下:

《人民日报》编者按:张春桥同志此文,见之于上海《解放》半月刊第六期,现在转载于此,以供同志们讨论。这个问题需要讨论,因为它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张文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有一些片面性,就是说,对历史过程解释得不完全。但他鲜明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引人注意。文章通俗易懂,很好读。

请你看后,加以斟酌。如有不妥,告我再改。再则,请你拿此给陈伯达同志一阅,问他意见如何;并将你们讨论的详情给他谈一下。

毛泽东

十月十一日上午十时

毛泽东写的“编者按”连同张春桥的文章,在一九五八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报》上,以醒目的位置发表了。张春桥的名字,第一次引起全中国的注意。这一天,对于张春桥来说,是历史性的一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