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八年对于张春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第一次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其实,一九五八年对于柯庆施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这年五月二十五日,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柯庆施一跃而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也就在这一年,张春桥跃为中共上海市委常委。
柯庆施和张春桥能够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话还是要从一九五七年暮秋说起。在柯庆施的办公室里,他一次又一次跟张春桥在那里苦苦思索着:年底,中共上海市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柯庆施的报告的基调应该是什么呢?
自从在中共上海市第一届代表大会上,柯庆施的报告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表彰。这一回,柯庆施当然又想露一手。
柯庆施特别注意到,中共浙江省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比上海早半个月召开。中共浙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的工作报告,受到正在杭州的毛泽东极大的重视。
毛泽东在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七日给机要秘书叶子龙写了一封信:
叶子龙同志:
请于今日上午八九时通知舒同、曾希圣、江谓清、刘顺元、柯庆施、叶飞、周总理等七位同志看《中国共产党浙江省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二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工作报告》这个文件,在下午一时以前看完。其他工作,可以移到明天上午去做。
毛泽东
十二月十七日上午二时
没有这个文件的,由你立即向浙江省委找到,分发各人。
毛泽东信中提到的七人之中,除周恩来之外,其余六人除刘顺元之外皆为华东各省市的第一把手:
舒同——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
曾希圣——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江谓清——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
刘顺元——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处书记
柯庆施——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
叶飞——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
后来,《人民日报》在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以《坚持党的正确路线,争取整风运动在各个战线上全胜》为题,发表了江华的报告。
《人民日报》还为江华的报告发表了“编者按”,这按语体现了毛泽东对这一报告的评价:“江华同志这个报告,用整风运动作为‘提起一切工作的纲’,系统地讨论了一个省在一年来的各方面的工作,鼓舞了干劲,批判了谬论。”
江华的报告,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柯庆施要与江华争高低。
负责起草报告的张春桥,细细倾听着柯庆施的来自“最高”的消息:主席对一九五六年六月开始的“反冒进”,似乎颇为反感——虽然当年六月二十日《人民日报》的重要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是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意见发表的。看来,主席所侧重的是“反对保守主义”—
摸准最高领袖的思想,对于柯庆施来说,是“紧跟”的前提。张春桥终于根据柯的信息,为柯起草了洋洋数万言的长篇报告,标题为《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柯庆施的报告,飞快地送到毛泽东那里审阅。那时候,毛泽东住在杭州西子湖畔。“乘风破浪,好!”毛泽东一看标题,就发出了赞赏之声。
毛泽东还亲自动笔,修改了这一报告。
柯庆施报告的第一部分说:
“在阶级矛盾消灭以后,正确和错误、革新与守旧、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这类矛盾,仍将不断地在各种不同的条件下和各种不同的情况中出现。而人类社会也就将在不断地克服这类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毛泽东在这段话末,加了一句:
“矛盾永远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
经过毛泽东的审阅同意,一九五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中共上海一届二次代表大会上,柯庆施站立了几小时,吃力地念完长篇报告。
由于毛泽东赞赏柯庆施的这篇《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上海》报告,马上引起《人民日报》的注意。
一九五八年《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题目只用了四个字:《乘风破浪》!
不言而喻,《人民日报》社论从柯庆施的报告那里获得了“灵感”。
《人民日报》社论把“乘风破浪”四个字大大发挥了一番:
“古人说要‘乘长风破万里浪’,在我们的面前正是万里浪: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成强大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先进的科学文化。但是我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