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心静安寺,矗立着一幢典雅的西班牙式九层大楼。那是德国人海格在一九二五年筹资建造的,最初取名为“海格公寓”。上海解放后,这儿成了中共上海市委的办公楼,人称“海格大楼”。大楼里的一百零四套客房,成了中共上海市委各部、组的办公室。直到一九七七年,这座大楼才改为宾馆,即今日的静安宾馆。
一辆“伏尔加”牌轿车驶入海格大楼院内。从车上下来的,便是那位“大鼻子”柯庆施。与他一起下车的,乃是张春桥。
经过一番摸底,柯庆施终于走马上任。
张春桥紧随柯庆施左右,他的身份是柯庆施的“政治秘书”。
一九五五年,五十三岁的柯庆施以“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的身份,出现在《解放日报》的报道上。
上海这个地方,无风三尺浪,有风三丈浪。柯庆施刚刚走马上任,震动全国的“潘(汉年)扬(帆)事件”便发生了;紧接着,“反胡风”运动开始,上海又是运动的重点;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上海再度成为全国的重点……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浪之中,柯庆施一次又一次忠实执行了极左路线。
张春桥的升迁,确实借助于柯庆施这把梯子。不过,柯庆施毕竟与张春桥有着很大的区别:柯庆施虽“左”,但在一九六五年便去世,没有卷入“文革”,更没有参与“四人帮”那些罪恶活动。他实际上不过是“左”的路线的忠实的执行者。正因为这样,如今人们提及柯庆施,虽有微词,但并没有视他为张春桥的“帮”中同伙。
柯庆施的座右铭是四句话:
坚定的革命意志;
顽强的战斗精神;
火热的阶级感情;
严格的科学态度。
他平日是个神情严肃的人,性格有点急躁。他手下的干部,差不多都曾挨过他的批评。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他从未批评过张春桥。
虽说柯庆施早在一九二二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论革命资历是很深的,但是他与毛泽东的关系一般。柯庆施博得毛泽东的好感,那是在一九五六年,柯庆施主持上海工作不久的时候……
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长篇讲话。这次著名讲话,后来被整理成文章,就是那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论十大关系》。柯庆施非常用心地研究了毛泽东的讲话,特别是其中的第二段《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注意到毛泽东对沿海工业的新观点:
“过去朝鲜还在打仗,国际形势还很紧张,不能不影响我们对沿海工业的看法。现在,新的侵华战争和新的世界大战,估计短时期内打不起来,可能有十年或者更长一点的和平时期。这样,如果还不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那就不对了。……认为原子弹已经在我们头上,几秒钟就要掉下来,这种形势估计是不合乎事实的,由此而对沿海工业采取消极态度是不对的。”
柯庆施领会了毛泽东的意图,在上海加以贯彻。“政治秘书”张春桥又立即领会了柯庆施的意图,在为柯庆施起草中共上海市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时,把毛泽东的那一段话,作为主旋律。
一九五六年七月十一日,中共上海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柯庆施步上讲台,作了长长的报告,题为《调动一切力量,积极发挥上海工业的作用,为加速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而斗争》,提出把“充分地利用上海工业潜力,合理地发展上海工业生产”作为上海工业的新方针。
柯庆施不客气地批评了“前届市委”:“在方针政策方面……对上海的工业方针,由于对上海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研究不够,把一些暂时的、局部的困难扩大化,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上海工业从发展方面打算少,维持方面考虑多,这显然是不妥当的。”
所谓“前届市委”,当然是指以陈毅为首的原中共上海市委。“这显然是不妥的”,不言而喻在批评陈毅。
毛泽东正在杭州。事先,他曾派秘书田家英前往上海,取来了柯庆施的报告。毛泽东主席看毕,大加赞赏,说了几句夸奖柯庆施的话。
于是,柯庆施声誉鹊起,从此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因为毛泽东主席表扬他在上海实行了正确的方针。
柯庆施呢?也从中深切领会:紧跟毛泽东,无往而不胜!
从此,柯庆施特别留神毛泽东主席的言论,特别是毛泽东主席在各种会议上讲的,没有见诸报纸的“最新指示”,他总是不断往本子上记,揣测着毛泽东主席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