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张春桥传 > 默认卷(ZC) §坐镇《解放日报》

默认卷(ZC) §坐镇《解放日报》

张春桥坐进了上海《解放日报》社四楼的总编辑办公童,桌上的烟灰缸里很快就积满了烟蒂。

每天上午,张春桥九点钟左右来到报社,在那里吃中午饭、晚饭,到了晚上八九点钟,他拎起公文包下楼。经过三楼时,他总要到三〇九房间夜班编辑室坐一会儿,然后回到香山路九号家中。

据当年《解放日报》副总编王维对笔者谈及张春桥印象,用了八个字:“一本正经,不苟言笑。”

张春桥在报社里,从来不参与“吹牛”、聊天。他的嘴巴甚紧,从不谈起过去,从不谈及自己的经历。他在《解放日报》工作几年,与他共事的人,居然不知道他三十年代曾在上海干过!

张春桥的面孔,总是那样板着,喜怒哀乐不形于色,叫人高深莫测。报社里,编辑们常常开玩笑,可是谁也不敢跟张春桥说一句笑话。每当见到他,总是恭恭敬敬叫一声“春桥同志”,他呢,微微一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那时候,编辑部在三楼、四楼,而一楼、二楼是印刷厂。编辑们白天编稿,印刷厂夜里印报,倒是错开时间,相安无事。后来,《人民日报》在上海发行航空版,由《解放日报》印刷厂代印。这下子,白天轰隆隆印报,吵得编辑们心烦意乱。

好心的报社经理,去找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反映编辑们的意见,希望市政府帮助解决一下问题。宋日昌很爽快,说道:“我看,可以让东湖招待所腾出一幢楼,给《解放日报》社办公,那里安静。你回去,请张春桥出面,向市政府反映情况,代表报社要求……”

编辑部会议。经理喜孜孜地把好消息告诉大家。当经理转达了宋日昌的意见之后,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张春桥。

沉默片刻,张春桥的牙缝里,才挤出这么一句话:“我不去!”

大家深感惊讶。张春桥慢慢地抽着烟,用极为严肃的口气说道:“吵一点,有什么关系。当国民党的飞机在天上飞的时候,毛主席照样在延安窑洞里看书呢。我看,你们不要太娇气……”

张春桥这么一说,谁也不再吱声。自然,东湖招待所的房子,也就告吹了。

张春桥十分“艰苦朴素”。他住在香山路九号《解放日报》宿舍,一幢小洋楼二楼,六十多平方米。他家的家具很简朴。书橱里,放着一整排马列著作,给人的印象仿佛他是一位地道的马列主义者。来了客人,他总是以粽子糖招待,以为那包着花花绿绿纸头的高级糖果不够“朴素”。冬天,他穿的棉袄已打了好几处补丁了……

他的楼下,住着王维。当他搬走之后,王维迁入张春桥的房子,而王维的房子里则迁入姚文元。曾经先后与张春桥、姚文元为邻的王维,对两人作了有趣的比较:

“张春桥下班之后,径直上楼,进屋关门。他从不串门,不到我屋里坐一坐。虽然我们当时是正、副总编,有事只在报社办公室里谈,回家之后互不来往。他是一个严肃的人。我们的家属,也只是见面点点头而已。

“姚文元的‘功夫’,看来不如张春桥。姚文元搬来以后,很随便。他的岳母——金英的母亲,跟他们一起住,操持家务。星期天,姚家烧了什么好吃的,就端上楼,分一碗给我,我也常常‘投桃报李,。空闲时,聊聊天。姚蓬子偶然也来,但不与我讲话。姚文元从不向我介绍那是他父亲——虽然他明知我会猜出是姚蓬子。

“不过,姚文元后来‘高升’之后,也变得够呛。记得,有一回,金英的母亲跟我闲聊,说及当年姚文元如何追求金英的一些趣事,并说一开始金英嫌姚文元‘书呆子’气太重,还有点不愿意跟他谈恋爱……我听了之后,当做笑话,跟别人说起,‘文革’中,变成了我的‘罪行’,罪名是‘恶毒攻击中央首长姚文元’!一九六七年秋,《解放日报》的造反派曾向张春桥请示,王维能不能‘解放’。第一回,张春桥不表态——这就意味着不同意。张向来如此。无奈造反派不知张的脾气,又去请示。这一回,张春桥终于说话了,他说:‘王维借姚文元丈母娘之口,恶毒攻击姚文元,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用呢?……’张春桥这么一说,造反派才明白过来……”

王维跟笔者谈及的张、姚印象,可以说既如实,又生动。惟有他先后与张、姚做邻居,才会有这样的比较。

虽说张春桥很注意“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但是他自己住的房子又好又大,每月房租要靠公家补贴。

张春桥再三声言,他厌恶“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不过,他给《解放日报》写的文章,总是登在最显要的地位,总是按最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