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五年五月,上海的四马路上,出现张春桥瘦削的身影。十八岁的他,担任上海杂志公司的校对员,月薪三十元。
当时的青年作家周楞伽,与张春桥相识。周楞伽这样记述对张春桥的印象:
张春桥是王梦野介绍我认识的,他俩感情似乎很好,常常同出同进,张春桥那时只有十八九岁,不像后来削骨瓜脸,戴眼镜,相反倒有点痴肥臃肿,他的名声不好,代上海杂志公司标点“国学珍本丛书”,自己看不懂,点了破句,反说原书有误,被辞退出来,文艺界传为笑谈,因此我有点轻视他。张春桥性格比较阴沉,不大说话,但一旦开口,言辞十分激烈。
周楞伽原名周剑箫,一九一一年生于江苏宜兴,比张春桥年长六岁。他当时出版了长篇小说《炼狱》,并主编《文学青年》杂志。解放后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担任编辑,一九七二年退休。
上海杂志公司是上海文坛的窗口,上海各杂志的会聚之处。校对之余,张春桥投稿于上海各报纸、杂志。
一九三五年六月六日,张春桥来上海还不到一个月,《大晚报》就登出署名“张春桥”的《行之端》一文。
一九三五年七月十八日,《大晚报》的《火炬》副刊又登出了署名张春桥的《土枪射手》一文,回忆他那“死得很苦”的二舅。
紧接着,一九三五年八月十五日,《大晚报》副刊《火炬》,刊出张春桥的《我控诉》,文末注明的写作日期为“七月二十一日午”……
此后,攻击鲁迅先生的“狄克”公案,也就发生在《大晚报》的《火炬》副刊上。
欲写清楚“狄克”公案的来龙去脉,不可不写一写这一公案的幕后“导演”——《大晚报》的《火炬》副刊主编崔万秋。指使“狄克”在《大晚报》的《火炬》副刊上向鲁迅射来冷箭的,便是崔万秋其人。
《大晚报》是一九三二年二月十二日在上海创刊的。创办人为张竹平。起初,它仰仗国民党政学系的津贴来维持。到了一九三四年,改换门庭,拜倒在国民党政府的“财神爷”孔祥熙脚下。崔万秋坐镇副刊《火炬》,主持笔政。
崔万秋此人,有着明暗双重奏。
明里,他是《火炬》副刊主编,人人皆知。
他也喜欢动动笔头,写写散文。发表小说,算是个作家——而且还算是个“左”倾作家。
他活跃于上海文坛,广交作家,出入于文学阵营之中。每当上海文艺界的进步作家们发表宣言、声明,在签名者的名单中,往往可以找到“崔万秋”三个字。
至于他暗中的身份,他的不可告人的地下活动,他与张春桥的秘密来往,直到历史翻过了一页又一页,他才终于“显影”……
崔万秋与姚蓬子同庚——生于一九〇三年,比张春桥大十四岁。他与张春桥有着同乡之谊。张春桥在来到上海之前,是否认识崔万秋,不得而知;但是,张春桥一到上海,便与崔万秋结为“知己”,却是确确实实的。
沈醉在他所写的《我这三十年》一书第二十章《二进深宫》中,有一段关于崔万秋的极为重要的文字;
“我当时去崔家,经常见到蓝苹,她有时还给我倒茶。因为崔是上海《大晚报》副刊《火炬》的编辑,常在该报写‘北国美人’等类文章来给蓝苹捧场。一个四等演员有这样的人来捧场,当然是求之不得。我不但记得很清楚,而且在粉碎‘四人帮’后,知道那个在崔家见过的穿蹩脚西装的狄克,就是张春桥,我的脑子里也有印象……”
当年的崔万秋,有着与沈醉相似的秘密身份,所以他们常来常往。沈醉在崔家见到了“四人帮”中的二分之一——蓝苹与狄克,足见崔万秋此人来历不凡。
崔万秋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关于此人的身世,很少见诸于文献。我在一九三四年的《十日谈》杂志上查找《姚蓬子脱离共产党宣言》时,很偶然,“崔万秋”三字跳入我的眼帘!细细一看,竟是一篇署名“蕙若”所写的“作家印象”,篇名便叫《崔万秋》,刊登在一九三四年第三十二期《十日谈》旬刊上。
从这篇“作家印象”中,今日的读者仍可获得对于崔万秋其人的大致印象。文章全文如下:
崔万秋是个山东老乡,家住大明湖畔,数年前在日本留学,和樱花味的日本姑娘,大谈其恋爱,佳话很多。
中等身材,看去还算英俊,讲的蓝青官话。头发疏疏的几根,有点秃顶了。脸孔上也有皱纹,可谓“少年老成”(他已三十岁了)。
以前和曾今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