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吴老伴说:“周鹏年死了以后,那个老师傅追到竹山岛来了。”
李易“哦”了一声。
老吴老伴说:“可是这一次老师傅看过画以后,没有说话,就走了。”
李易说:“总是有原因的。”
老吴老伴停了一会,才说:“画不是周鹏年画的。”
李易说:“我不相信。”
老吴老伴说:“我没有瞎说。”
李易问:“你怎么知道?”
老吴老伴说:“那一天我追上估画的老师傅,我们实在是急着用钱,老师傅告诉我的,他说,画不是周鹏年画的。”
李易说:“你有没有告诉老吴?”
老吴老伴说:“我没有告诉他。”
李易松了一口气,过了一会,他说:“还是不要告诉他,不要让他知道。”
老吴老伴叹了一口气,说:“你是个好人。”
李易很惭愧。
四
关于周鹏年的画,有两个不同的前提,一是在估画师傅两次看画中间,画被偷梁换柱。
以这个前提为基点,李易有如下的推理,第一种,他认为很可能由于老吴常常很随便地把周鹏年的画拿出来给别人看,而且老吴自己并不懂画,这就让人有了可乘之机。
第二种可能,是周鹏年的学生或者亲属偷换的,因为除非得到周鹏年真传的人,是仿不出这样能够以假乱真的画来的。
第三种可能,是周鹏年自己换的,出于什么原因无法猜测。
另外一个前提就是根本没有发生过偷梁换柱的事件,第一幅画和第二幅画根本是同一幅画,以这个前提为基点,李易又作了一些推理,比如是不是有可能估画师傅水平有限,不识货,或者是不是有可能估画师傅欺老吴不懂画,想敲竹杠等等。
对于这些猜测,李易并不要选择或者确定其中之一,他认为各种推理都有可能性,但又都不很可靠,也许还是让它们并有更好一些。
以后李易在竹山岛的日子里,老吴、老吴老伴和他,他们都没有再提起周鹏年的画。
一直到李易快走了,老吴突然说:“你回去拜托你个事,你帮我到文物商店找一找那位估画师傅,他姓杨。”
李易愣了一下。
老吴看看李易的脸色,停了一会,他说:“你是不是听说了这幅画的事情了?是不是听说这幅画不是周鹏年画的?”
李易说:“我不相信。”
老吴说:“是真的,其实我早就知道了。”
李易看着老吴。
老吴说:“我看见他换的。”
李易问:“谁?”
老吴说:“是周鹏年。”
到底还是画家自己。
画家在离开竹山岛,离开老吴家以后,过了几年,名声大振,但是还常常回到竹山岛来。那一天,画家拿出一幅画来,和送给老吴的那一幅画,一模一样,画家当着老吴的面,把两幅画交换了。老吴很感动,因为老吴知道,原来的那幅画上有一点痕迹,是蜡烛油,现在这一幅很干净。
李易忍不住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老吴神色有点黯淡,说:“就是他淹死的前一天晚上。”
李易说:“他明明不会游泳,为什么下湖,会不会是——”
老吴说:“你想到哪里去了,你以为他是自杀,不是的,他现在苦出头了,多少称心,怎么会自杀。”
那一天,老吴也在湖边淘沙,看见周鹏年要下湖游水,老吴劝过他,他不听。
老吴说:“你这把年纪了,学游泳也晚了一点。”
周鹏年说:“我不是学游泳,我画了一辈子的水,自己却不会水,真是冤枉,我不学游泳,我只是想下一下水。”
他下去以后,就没有了。
老吴叹息着说:“当初他刚来岛上,倒是有过那样的念头,我看出来了,就跟着他,他一下湖,我就拉住了他,可是哪里想到这一次……湖边是很浅的……好人命不长啊。”
李易问:“他死了以后,那两幅画怎么样?”
老吴说:“他家属来,我就交给他们了,我把两张画一起给他们的,他们要了旧的。”
事情就是这样,好像没有什么要说的了,但是在李易那儿,还有许多不解的地方,比如第二幅画是谁画的,比如周鹏年为什么要换画,比如,老吴是不是真的对画一窍不通,最根本的,在李易心底深处,有这样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