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门堂间有两扇门。
前面的门对着街,后面的门对着天井。前面的街上很热闹,人来人往,后面的天井也热闹,天井里人家多,事情也多,所以宋老先生住门堂间,住了几十年也不厌气。
宋家里不是住房困难户,他们有朝南的大房间,还有朝东的厢房。毛头说:“阿爹你搬出来,我住门堂间吧。”
毛头是宋老先生的大孙子。毛头是孝顺的,不过他也向往住门堂间的自由。他们家把朝南的大房间一隔为二,毛头住前面半间,毛头的爷娘住后面的半间,毛头住的地方就变成了穿堂间,所以毛头在家里的一切活动逃不过大人的眼睛,毛头想自由。
可是老先生说:“门堂间我是不让的。”
毛头说:“哎呀,老太爷,跟你换,是为你好呀,门堂间刮风漏风,落雨进水,有什么好呀。”
毛头的爷娘也说:“就是,你搬出来吧,让毛头住门堂间,不然人家要骂我们的。”
老先生没有办法,他就告诉他们:“我跟你们说,门堂间只有我可以住,我住了就太平。你们进来住,要见怪的,以前没有告诉你们,门堂间是有怪……”
毛头他们就很有劲,问有什么怪。
老先生就说起从前的事情。从前宋老先生的二伯父,买了一口寿材,放在门堂间,有一天夜里,二伯父养的一只小狗就趴在门堂间的板壁上哀哀地哭了大半夜,到天亮时候,二伯父吐血而亡。大家都说是怪,二伯父的身体,原本是很好的。
宋老先生的二伯父,其实就是他的亲生父亲,因为他是过继给大房里的,所以把自己的父亲叫做二伯父。其实二伯父是因为破产而死的,破了产,伤了心,就吐血,就死了。
宋老先生是常常要讲一点点古,可是关于门堂间里的怪,关于一只小狗的哭,还是第一次讲。毛头虽是个人模人样的小伙子了,听了以后,就不再提换房的事了。
从前宋家里的人,在商界是有点名气的。宋老先生的二伯父宋子深早年就在苏州城里开了很大的米行,由于经营得法,事业不断发展,后来十分兴旺。有一年宋子深到乡下小镇检查下面的代理人收购稻米,他去的那个古镇,是一个商民繁会的地区,方圆数十里农村,十多个乡镇的物资都在这里集散。由于当时还没有公所,没有专人专事管理进进出出的农产品,多而又杂,尤其是稻米的集散十分混乱,宋子深后来就在这里创设了第一家米酱行,商号宋和美。宋子深叫自己的阿舅做了经理,开行时就有职工七、八十人,到旺季雇临时工有头二百人,为古镇商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起了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但是到后来几年的情况,宋家的人并不很清楚,因为那时候宋子深不让小辈继承他的事业,他要叫小辈读书,所以也从来不带他们到乡下古镇上去。一直到他死了,家里人才发现宋家在小镇的事业早已败落,究其原因,是他的父亲弄不过后来发展起来的当地势力,一直到被挤垮为止。因为宋子深在后来的几年,将大部分的力量投到下面去,所以下面一垮,宋家的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宋家里毕竟家大业大,在城里还有一些店行,好歹让小辈支持下来。
现在宋先生老了,就常常要拿那些古话来讲给别人听,嘴角上总是有两堆白沫。人家烦他,就说:“老先生哎,唾沫是精神,你养养精神吧。”他就很不开心。人到老了,不开心的事情就多起来。有许多本来跟他不搭界的事情,也会惹得他不开心的。
同天井住的老潘,是给单位看看大门的一个工人,文化不高,却喜欢弄盆景,宋老先生是很不以为然的,说老潘弄盆景是阿胡乱,人家老潘气量大,也不同他计较,但心里发犟劲,要弄出点名堂来给他看看。
老潘果真就弄出名堂来了,他培养的一盆五针松,取名“老龙探海”,参加一个盆景大赛得了第一名。
“老龙探海”得胜回来,老潘把它放在天井当中,正对门堂间的后门。邻居里晓得了消息的,都来看“老龙探海”,来看的,自然都要说几句客气话,宋老先生走出门来,看见大家围住老潘。
毛头问老潘:“一等奖,奖了什么,拿出来看看。”
老潘笑咪咪地,不响。
别人就应和毛头,让老潘把奖的东西拿出来看。
老潘拗不过,就进去拿出来,一看,是一套书,十来本,都是讲怎样搞盆景,怎样养花的。
大家开心地大笑,老潘也笑。
宋老先生走过来,拿一本书来翻翻看看,说:“什么叫‘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