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江边的小食店,生意大好。我又冷又饿,又惊又慌,赶紧躲进一家小店,想喝点热水,却连茶杯也没有,借了一个碗,买了一碗热水,哆哆嗦嗦刚端上,还没送到嘴边,一阵狂风过来,打起了门帘,门帘又打着了我的手,碗就从我的手里摔出去,打到地上,碗碎了,水泼了,那卖水的妇女皱着眉头朝我看了看,又拿出一个碗来给我,倒上热水,可我竟然又犯了一个完全相同的错误,第二次将碗打碎了,将水泼光了。那妇女也急了,指着我连连说,你这个人,你这个人,你这个人。我没有听到她后面说了什么,她可能也确实没有再说什么,在这样的时候,出现这样的情况,用“你这个人”四个字也就足够了。当然,最后我还是喝到了热水,也吃到了东西,吃的什么虽然忘了,但毕竟没有饿着自己。我虽然打碎了那妇女两个碗,但她还是给“你这个人”提供了喝的和吃的。我早已经忘记了她的模样,但我知道她是一个住在长江边的妇女。
封江一直封到第二天早晨。这一夜,乘客们在车上坐了一夜,车外风声雨声,车上大家却很安静,该睡的睡,该闭目养神的闭目养神,也有人细声交谈,我的烦乱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最后就坐在座位上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风雨停了,渡轮也开始工作了,我们的汽车上了渡船,汽笛长鸣,朝着江南去了。
这真是我住长江南,君住长江北,日日思君不见君,隔着长江水。好在过了不算太长的时间,我们就结束了两地分居史。但我的公公婆婆仍然住在江北,所以,我们仍然是要过长江的,每年至少一次。在我儿子出生的当年,还未满周岁,就跟着我们一起横渡长江了。
和长江的交往,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与长江的联系,就渐渐的多起来了。记得在我留校工作后不久,来南京某高校参加教材修订工作,第一次看到了南京长江大桥,在雄伟的桥头堡那里留下了一张黑白照片,如今那照片已经发了黄,但还在我的相册里坚守着时光呢。
再后来,有一段时间,和江苏的几位作家同行,经常出去参加采风活动和各种笔会,常常乘坐江轮在长江上来来往往,打牌的打牌,聊天的聊天,观景的观景。当我们在长江上飘来飘去的时候,北京的作家朋友总是在天上飞来飞去,千里江陵,一个时辰就往返了,所以我们还被他们嘲夸为“饱览长江景色”。又记得一次,从重庆上的船,好像要坐好几天,都为船上糟糕的伙食发愁,叶兆言变戏法似的拿出几包方便面,大公无私地贡献给我一包,说,这个咸菜方便面,你肯定喜欢。何止是喜欢,弄热水一泡,一股鲜香扑鼻而来,简直馋煞了我。那可是我吃到过的最美味的方便面。
在长江上一走就是好几天,现在回忆起来,似乎从来没有什么情绪焦虑,心绪烦躁之类,也没有迫不及待火烧火燎的感觉,慢慢走,慢慢看,慢慢享受。只是不知道现在的人怎么了,一旦出门在外,总是急急地要返回去,恨不得就是早出晚归了,凡在外面住了一两晚以上的,就肯定归心似箭要逃走了,是家里有什么急事吗,不是,是外面的条件不够好、风景不够美吗,不是,是工作实在太忙离不开你吗,更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呢?是速度。
几乎是一夜之间,我们的速度就上来了,裹挟着时代的狂风,携带着世界的信息,领着我们急急匆匆往前赶。现代化了,现实快速度的条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就说这长江上的桥,过去我只听说过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而现在仅江苏境内,大概至少也有七八座大桥,马上江底的隧道也要贯通了,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长江上的大桥将达到60多座。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字:快。快了,就方便,就简捷,就直接,省时省力,这是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给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现在再从江南到江北,从苏州去盐城,只需一个多小时,过长江有几座桥可以任意走,高速连着高速,大路通坦,但是去盐城的次数反而少了,觉得太近了,太方便了,随时可以去。结果,这个“随时”往往就变得不随时了。速度解决了我过长江的难题,但是我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冲着我皱眉,连说几遍“你这个人”的妇女,喝不到她倒给我的热水了,也不再有机会馋着嘴讨吃叶兆言的咸菜方便面了。
就像对于今天的快捷便利生活,人人赞叹,个个感慨,可人们却又开始怀想起那慢的和不甚方便的时代了。想起从前一个人站在江边等候渡船时的心情,在渡船上摇摇晃晃跨越长江的心情,经过长途颠簸劳顿终于到达目的地的幸福感,成就感,似乎都在速度中消解了。速度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