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三件戈头,等于是自上往下有三个横枝,一个矛尖。
战国末年,随着冶铁技术的不断发展,铁戟诞生了。由于铁的质地比青铜坚韧,铸成的戟刺尖锐细长,也更好看,逐渐取代了青铜戟。西汉时,戟已成为军队主要装备。曹操帐下第一勇将典韦,就是使用一双大戟,合重八十斤。此外他还使用短柄小戟,可用于投掷,叫做手戟。吕布也是用戟,辕门射戟的故事,就是吕布把他的方天画戟插在营门,跟纪灵打赌,一箭射去,正中戟的小枝(即横枝),使纪灵退军。实际上吕布用的叫戟刀,它的横枝外端纵向铸了一个锋利的月牙,可以当刀使。
从晋朝开始,盔甲制作日趋坚固,戈、戟这一类钩啄兵器渐渐对付不了坚甲了,而枪和矛等刺杀兵器仍能大显身手,枪、矛的受力点小,压强大,可以穿甲。到岳飞那个时候,枪是最流行的兵器,岳飞不是用沥泉神枪吗,他那个二儿子岳雷用的枪更热闹,叫什么“八宝驮龙迎风流泪枪”——“八宝驮龙迎风枪”。
二
饮马黄河、问鼎洛水——是不是就是曹植写《洛神赋》的洛水——此后的楚庄王兴冲冲地押着串成一串的陆浑戎俘虏,在中原碧树青青的美好原野上,回奔自己统治的故国。齐桓公早死了,宋襄公早死了,楚成王早死了,晋文公死了,秦穆公也在二十年前死了,多么好的出世际遇,天下还有谁堪与争锋,这时候的楚庄王取天下如同拾起一只草芥那么简单容易,他甚至从镜子里可以照见年轻有为的自己赫然已是华夏的霸主,然而当他走到镜子后面去抓取,迎接他的是国内权臣斗越椒冰冷的箭雨。
楚国权臣,令尹斗越椒公开叛乱,带领彪悍的若敖氏武装,截击问鼎归来喜气洋洋的年轻楚庄。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九年),楚庄王与叛乱的令尹斗越椒展开激战。鉴于若敖氏的精锐,声势浩大,楚庄王战前采取妥协态度,提出以三王之子(楚文、成、穆王之子孙)为人质,送给斗越椒押着,然后双方谈判解决。斗越椒自知自己的斗氏家族(即若敖氏)长期垄断令尹一职(从斗伯比开始,到子文、子玉、子西等等都是斗氏的),已历五王,功高勋大,但是族大逼君,跟楚王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他斗越椒即使不是个骄狂已极的汉子,也不会到这时候再和谈了,和谈就不怕秋后算账吗?还是打吧。同年秋,王军与若敖之族鏖战于湖北当阳地区。
楚庄王侧站在车上亲自擂鼓,斗越椒向楚庄王连射两枚重箭,疾劲有力,穿过楚庄王的两匹辕马的马耳正中间,划过跪坐着的驾驶员头顶,射穿鼓架,铛一声凿在战鼓后边的铜钲上。第二枝箭随后跟到,经过马头和车辕上方,直奔楚庄王左太阳穴,紧贴着他的脑顶掠过,穿破战车伞盖的中心骨架,差一点戳着楚庄王。王军大为惊恐,开始后退,阵形波动,眼看就要溃散。[1]
楚庄王爬出伞盖子,擦擦脖子上的冷汗,检查自己的脑袋还在之后,急中生智,大喊:“先君楚文王攻灭息国的时候,曾经得到三枝利箭,斗越椒偷走两枝,现在全射完啦,大家不要害怕。重新给我上兮——”
王军一听,楚庄王还活着,而且敌人的核武器已经用完了,方才阵脚略微稳定,楚庄王猛擂战鼓,王军奋勇进击,终于杀溃若敖叛军。
这都是史书上的真实记载,斗越椒发出的那两枚超级重箭,铛地一声把铜钲敲起多高,那铜钲的回响,透过史书,仍然萦绕在两千四百年后我们的耳边。
斗越椒战败,若敖氏被灭族。[2]
关于这段平叛战斗,野史记载,楚庄王手下的小将养由基,还和斗越椒进行了单挑,隔河比试箭法。
单挑,即一员大将单对一员大将,是《三国演义》那种“阵上鏖战貔貅将,阵下摇旗鸦雀兵”的打法。实际战争中却并不多见,即使真有单挑,也屈指可数,关羽万敌丛中取颜良首级,算是有史可稽的单挑。
养由基和斗越椒隔河互相对射三箭,“躲的不是好汉”。
斗越椒第一箭射过去,养由基用弓轻轻一拨,那枝箭掉在河里。接着第二枝箭又来,养由基把身子一蹲,箭从头顶擦过去。斗越椒嚷:“不许蹲,不许蹲!”养由基说:“好!这回我就不蹲。”说完第三枝箭就来,养由基不慌不忙,用评书里常见的那种套路,张嘴一口咬住来箭的箭杆,取出来搭在弦上,嘣地一声射回去,正中斗越椒的脑门子。
春秋第一神射手养由基由此一箭定乾坤,换取了“养一箭”的外号。[3]
养由基的箭法,据说感天动地,连动物界都知道。传说楚国曾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