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作品中,早有论者提出过京味和京味小说的概念。其代表作家首推老舍先生,人们可以举出《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等一长串著名篇章。1997年燕山出版社推出一套京味文学丛书,收集了张恨水、老舍、萧乾、林海音、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刘绍棠、刘心武、陈建功、韩少华、苏叔阳、毛志诚、赵大年等14人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每人一集(30万字),这只是第一辑,还有郑万隆、王朔、赵宴彪等中青年作家的京味文学作品另外成集,可见京味文学作品的数量是很多的。
如果谈到话剧,老舍的《龙须沟》和《茶馆》,那“京味”浓烈到只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能演,别的剧团大概不肯排演,一演就可能走味儿。曹禺是北京人艺的院长,同样由北京人艺演出的《雷雨》、《日出》,还有连剧名都叫《北京人》的话剧,却没人说它是京味的。这为什么呢?
近几年又有论者提出了京味影视剧的概念,也能举出《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少年天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宰相刘罗锅》、《铁嘴铜牙纪晓兰》、《大宅门》等一长串有影响的剧目来。有一次集中观看了北影摄制的4部影片《离婚》、《找乐》、《黑白之间》、《大撒把》,虽然导演手法各有千秋,却又都具有明显的京味儿——独特的艺术魅力。
京味怎么界定
我不敢、也不能给京味作品下定义。也许这个概念还是模糊一些好。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北京作家和京味作品,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流派。大概理论准备不足,京味作家及其作品的差异不小,追求不同,作为一个自觉的流派还不成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京味作些初步的探讨。《北京日报》和北京作协等单位组织的京味电影研讨会,不是无的放矢,从《龙须沟》、《我这一辈子》算起,我们毕竟拍摄10多部颇有影响的京味电影了。何况还有《四世同堂》和前几年出现的《渴望》、《编辑部的故事》、《皇城根儿》、《爱你没商量》等拥有亿万观众的京味电视剧呢。且不说京味作品是否出现了什么热潮,从艺术上对它作些探讨还是值得的。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有所不同,有些差异还很大,反映在文艺上,各具特色,这是很自然的现象。那么,所谓“京味”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呢?
前几年,与朋友的交谈中,对京味小说的特点我记下了4条:一,运用北京语言;二,描写北京的人和事;三,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四,挖掘北京人特有的心理素质。这些条件也许太苛刻了,尤其是第四条,最难也最重要。但若没有这一条,即令你标明了描写的是北京人和事,说的是北京话,那也缺少北京味儿。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身在异乡,写的又是童年记忆,但却充满了北京味儿。梁实秋晚年在台湾写的散文,里面有这样一句,“要是没有豆汁儿和大冰糖葫芦,那还是北京吗?”话不在多,这是梁老先生的北京情结。
用这样的条件来界定京味小说,并不科学,也不严谨。用来界定京味电影,可能问题更多一些。但是,既然要谈京味,就得有个大概的范围,就得找出它的基本特色来,否则又从何谈起呢?
我以为,京味就是一种韵味。京味文化或京华文化从前是由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这四大部分组成的。远的姑且不说,从元大都算起,七百年帝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优越条件,使京华文化具有皇家气派。新中国定都北京,使这座城市继续具有大气和大派。有学者认为,我国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上海是最繁华的城市;香港是最忙碌的城市;大连是男性化的城市;杭州是女性化的城市;苏州是玲珑剔透的城市;桂林是山水如画的城市;南京是绿城;广州是花城;昆明是春城;北京是最大气的城市。这种大气,从万里长城,世界规模最大的皇宫建筑群,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世界最宽阔的大道长安街,东方第一皇家园林颐和园,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园十三陵,最大的祭祀场所天坛和祈年殿,都可以看得出来。建筑物凝结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咱们居住在北京的市民,看惯了,也许并不觉得惊讶,初次来到北京的人,对这个城市的大气和大派必定留下深刻的印象。1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典礼,这壮观的场面地球上哪儿也没有。英国前首相希思游历颐和园,惊呼这是人间仙境!坚持要花1万英镑在南湖岛上请客吃一顿御膳房制作的酒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老布什、克林顿和现任总统小布什,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