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向前,通海大道一直向渤海湾延伸。从唐山市驱车80公里,走过19公里通岛公路,便是蜚声海内外的曹妃甸了。
滔滔海浪像一首歌,吟唱着斗转星移的过去,记录着沧海桑田的变化。
曹妃甸位于滦河三角洲西面最古老的区域,约形成于5500年前。由于滦河改道北徙,泥沙来源减少,直至清代,入海泥沙才促使祥云岛并岸,海岸线推进至捞鱼尖,沙质海岸的沙嘴一直伸展至曹妃甸附近。后来入海口改走东支,由于泥沙来源中断,海洋因素占优势,伸向曹妃甸的沙嘴,在波浪的冲刷下,被切蚀成一连串的孤立岛屿,三角洲前缘也被潮汐改造成宽阔的潮坪滩地。
围绕曹妃甸,比较盛行的有两个传说,传说中,都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
传说之一: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暮春,唐太宗亲率十万大军从洛阳出发,浩荡东征,穿越燕赵大地,扬尘冀东平原,抵达渤海岸边。一路金戈铁马,所向披靡。随军东征的有个妃子名曹娴,姿容秀丽,不仅能歌善舞,而且还会吟诗作画,深得唐王宠幸。几经颠沛劳顿、风餐露宿之苦,曹妃在海上身染重疴。经随军太医调治,仍难回春,终命赴黄泉。心中哀恸的唐太宗只好就近选择一座岛屿将其安葬。太宗回到洛阳以后,仍难泯思念之情。曹妃也常常托梦,诉说独眠海岛之孤苦,令太宗几番从梦中惊醒。太宗遂颁下谕旨,调集工匠,在海岛上建起气宇轩昂的三层大殿,赐名“曹妃殿”,殿内供奉了曹妃塑像,以慰断肠之苦。又在殿前掘出一口淡水深井,赐名“甘泉”,以寄托对宠妃涌泉般怀念之情。
从此,曹妃殿渔民、海客四时香火不断。
传说之二:相传唐太宗李世民还未当皇帝的时候,号称唐王,一次率兵追赶叛军,在渤海湾一个无名小海岛上,搭救了一名被一群叛军调戏的渔家姑娘。由于长途跋涉,东征西杀,再加上乘船追赶叛军遇上狂风大浪,唐王李世民病倒在船上。被唐王搭救的渔家姑娘,知道救自己的恩人病倒在船上,便日夜守护在唐王身边,为唐王煮米饭,熬鱼汤。唐王李世民见这位渔家女长得俊俏,温柔体贴,就封这位姓曹的渔家女为贵妃。唐王病好后答应曹贵妃,等平乱后,班师回朝时带她回京都长安(现西安)享受荣华富贵。后来唐王东战西征十余载统一了中国,班师回朝却忘了这个在海岛上捕鱼为生的渔家女。可是当地老百姓却把姓曹的渔家女供为皇后。这位渔家女一辈子没出嫁,后来老死在这个荒岛上。当地渔民为奠祭这位被唐太宗封为曹贵妃的渔家女,在这个小海岛上建造一座“曹妃庙”,从此这个岛屿得名“曹妃甸”。
曹妃甸因曹妃而得名,而法本燃指化灯的故事,流传得更为广泛。
曹妃甸周围地形复杂,风急浪高,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唐山沿海有句民谚:“英雄并好汉,难过曹妃甸。”清代有个船老大,驾船出海,数度遭受劫难,于是看破红尘在曹妃甸岛上出家当了和尚,自号“法本”。法本率弟子在岛上建寺修行,开荒种地,倒也自得其乐。
那时候,岛上有个灯楼,白天插旗,晚上点着油灯,为南北海运行船引航定向。遇上大雾天气,法本就派一望海僧击鼓敲锣,提醒过往船只。夜里,海风强烈,灯光在纸罩中忽明忽灭,让人辨不清方向,常有船只撞沙礁遇难。法本心急如焚。
一天,法本化缘来到道台衙门,发现这里有一个水晶灯,不仅明亮而且能挡风雨。他决心上门化这盏灯,用于岛上灯楼。道台舍不得,法本于是盘坐衙门外敲打木鱼,三天三夜不吃不喝,试图以此感动道台。看对方不为所动,善化难果,法本便用棉花蘸上香油缠住小指,燃指化缘。小指燃没,又燃中指。十指连心,法本疼痛难忍,围观百姓围堵在衙门外,群情激愤。最后,道台怕惹出大麻烦,上头怪罪,只好拿出了水晶灯。
法本燃指化灯的事,很快传遍沿海诸县和天津一带,大家捐钱捐物,在岛上建起一座灯塔。茫茫海上,从此有了导航灯塔。事故少了,渔业兴了,当时,人们写下这样的诗句赞扬太平景象:
潮来拍岸浪如山,
潮落渔人满海滩。
张得鲜鱼三百尾,
一时齐唱棹歌还。
岁月悠悠,烟波浩渺。曹妃殿已不复存在,但曹妃的传说、曹妃殿的兴废,却使这座无名沙岛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曹妃甸。
又是多少年后,对这个小岛来说,传说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这里曾经吸引了孙中山先生的目光。
19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