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艳教师

繁体版 简体版
美艳教师 > 凤凰涅槃:唐山 > 默认卷(ZC) §一、30年,新唐山美丽定格

默认卷(ZC) §一、30年,新唐山美丽定格

震后30年,唐山地震的创伤早已愈合,美丽的凤凰城充满生机。高楼华厦、立交桥、高速公路已经勾勒出城市新姿。

2006年盛夏的唐山,高楼鳞次栉比,广场开阔舒展,道路宽阔平坦。高楼大厦间,是枝繁叶茂的行道树、争奇斗艳的花朵和修剪整齐的绿篱……蓝天、碧水、绿地、广厦、阔路,悄悄改变着人们对这座重工业城市的印象。

如果不是看到市中心高耸的抗震纪念碑,人们很难将这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与被大地震夷为废墟的唐山联系起来。

为铭记大地震这场灾难,纪念在地震中遇难的人们,感谢人民解放军及全国人民对唐山所给予的无私援助和支持,讴歌唐山人民在抗震中表现出的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精神,1986年,唐山修建了抗震纪念碑广场。纪念碑由主碑和副碑组成。主碑碑座高3米,碑身高30米,由4根相互独立的梯形变截面钢筋混凝土碑柱组成,主体上端造型有四个收缩口,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人定胜天。碑身四周高1.5米处,为8幅花岗岩浮雕,象征着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浮雕记述了地震灾害和唐山人民在全国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英雄业绩。碑身的一块不锈钢匾额上,刻着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的“唐山抗震纪念碑”7个大字。

30年前,广场所在的地方正是唐山大地震的震中,地震烈度11级,位于其上的开滦工房成为废墟。30年后,这里从早到晚人流络绎不绝。

从1986年至1996年,唐山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市政建设与住宅建设并重,相继建成引滦入唐市区供水一期、二期工程,日供水20万吨,解决了高层楼房居民用水难题;1994年西部供热工程开工,数千户居民取暖不再烧煤;随后在西郊污水处理厂基础上,又建成新区污水处理厂、东郊污水处理厂……唐山道路基本骨架越发完善。

这期间,唐山一方面利用亚行贷款、世行贷款搞城市建设,一方面动员社会力量解决建设资金问题。建设启新立交桥时,不少企事业单位伸出援手,出钱出力,在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补偿费、安置地点又偏远的情况下,周围居民和店主识大局、顾大体,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搬迁。

1991年,这座投资2800万元、唐山历史上的第一座立交桥完工,从此结束了唐山铁路分割城市、东部交通阻塞的历史。震后第二个10年,唐山城市建设重在完善提高,在弥补复建时的缺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到第三个10年时,标准就更提升了,提出了建设园林城市,城市要绿、美、亮、活。对市区道路、人均住房、小区绿化和社会服务设施均有了硬指标,开始提出了“宜居城市”的理念。

在震后的第二个10年纪念日前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到唐山考察工作,对震后20年新唐山建设和改革开放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之前,江泽民欣然为唐山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

按照江总书记“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的要求,“九五”、“十五”期间,唐山宽思路,高起点,在城市建设上实施了一个又一个大手笔。

——污水处理、城市供水、集中供热、煤气输配等一大批市政重点工程相继建成。2005年,唐山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65万多吨,市区污水处理率达80%,居河北省的领先水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6.6%,自来水普及率保持100%,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8%。

——改造“三山(大城山、弯道山、凤凰山)、一水(陡河)、采沉坑”生态环境。南部采煤下沉区建成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被联合国授予“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三山凝翠,陡水泛青,成为城市美景。

——京沈(唐山段)、唐津、唐港、西外环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形成了总里程达288公里“O+X”形的高速公路网。普通公路达7045公里,唐山成为全国人均公路里程最密集的地级市,高速公路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拆除市区震后遗留的3万多间私搭乱建建筑,投巨资对126个旧小区全面改造。实施大规模“平改楼”,建成丽景琴园、天元小区、瑞德花园等一批高标准住宅小区,新建住宅860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住宅人均使用面积达到16.82平方米。

——投资两亿多元用于绿化,绿地面积达7167.1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