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哲说自己沒有招财秘方,"少输即赢"就是他信奉的座右铭。不会"赌博",阿哲自然财源滚滚来!
虽说一派天真单纯的样子,阿哲的生意头脑始终不比别人转得慢。
2002年6月,在上海幽静的乌鲁木齐路上,张信哲参股的"三千院饮食工房"第三家连锁餐厅正式开张。从上海三千院开始施工的那刻起,担任监工的阿哲就坐镇堂中,不许餐厅出现任何自己不满意的地方。三千院开业后,阿哲的揽客招式更是老道:但凡在上海与媒体见面,只要可能,会面地址一定是三千院!拿去年来说,阿哲在庆祝专辑《我好想》销量突破50万张时,就将庆功宴摆在这里。他还主动告诉来访的媒体:"几个股东中,我主要负责餐厅宣传方面的工作,因为我和媒体比较熟嘛!经营方面我不插手,我也不懂。"
三千院是阿哲下海的第一个产物。
1999年,阿哲与四位圈外好友历经几个月的构想,在台湾屏东开了一家名叫三千院饮食工房的日式料理店。开始这5位股东还担心自己的设计太过理想化,但食客们热烈的回应打消了他们一切顾虑。谈及几位合作者,阿哲一脸自得:"三千院有我们五位股东一手搞定,这五位股东中有古董商、建筑师、景观师以及餐饮经营者,所以开店成本从1千多万降到6、7百万,而且因为5个人的投资都是相同的,没有大小股东之分,所以纠纷很难发生。"
从三千院的例子,我们看到的是阿哲深藏不露的经营头脑,"三千院在刚开始规划时,我们就把展览因素考虑进来。"为此,阿哲不仅拿出了价值200多万的古董,还请来版画名家帮三千院作版画,送给客人留念。
三千院的火爆让张信哲甘之如饴。不久,他和其他几个股东在对面又开了一家名为"火鸟"的日式串烧店,贩售日式风格的串烧、烧酒。生意同样好得不得了!
餐厅火了,阿哲并没急着要分成,"到目前为止,我一分钱也没进腰包,赚来的钱都投资新餐厅了,再说,开餐厅我赚的是朋友,和自己信赖的朋友合作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每每和记者聊生意经聊到兴起,阿哲总不忘念经般加上一句:自己的第一主业还是唱歌,开餐厅和拍电影一样只是副业,开餐厅重在赚朋友,拍电影只要剧本和角色有意思,演配角也无所谓。
主次轻重分得如此清楚,只能说,阿哲不简单。
时髦人物却热爱集藏
张信哲始终没有对外界说出"理财"的概念,在他的话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兴趣的产物,开餐厅是,买古董和地产也是。
读书时,美术老师经常带着张信哲他们外出写生,教他们画乡下的老街老庙,也教他们欣赏老建筑、旧东西。就是从那个时喉起,阿哲对古物产生了兴趣。再大一些,阿哲就天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与古文化、画册有关的书。后来,略通了些门道的他开始胡乱捡些东西回家,各式家具、砖瓦、雕刻、锅碗瓢盆都能让他爱不释手。再过两年,张信哲更加"变本加厉",收集的古董不但超过一千件,还和好友潘越云等人组建了"古董同学会"!
张信哲:笑容虽单纯,理财手段不简单(2)
张信哲的收藏没有明确的主题或方向,他的藏品包罗万象,包括石雕、青铜器、家具、地毯,甚至唐卡。在张信哲看来,只要是美的东西都会吸引他,至于材质什么的就不那么重要了。
眼下,张信哲在台北古董界颇具威名:不论是作品的出产地、年代、各个时代的风格、材质,受当代的何种影响,阿哲均能不假思索,随口道来,活像一部古董辞典。一些古旧的东西,平常人根本猜不出做什么用的,他都一目了然。像什么古代女孩子塞手帕的套子啦,什么放帽子的盒子啦,全部逃不开他的法眼。现在,阿哲的宝贝还包括一张杜月笙姨太太睡过的chuáng以及一面战国时的铜镜。
随着年岁渐长,张信哲收集古董的动力已从单纯的兴趣转为使命感。他曾表白说:"十几年下来,我把所有的钱都花在古董上,出发点并不是要赚钱,但更深入时,真的会有一种使命感。台湾其实都快没有文化了,再加上现代人不断破坏,最后(他们)一定会后悔。""总结陈词"时,阿哲表示未来打算找个老房子当博物馆,展示自己的收藏,也借文物来记录历史。"
除了收集古董,张信哲也喜欢集邮,这一点,他有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歌迷们无时不刻不在写信给他。知道阿哲的嗜好后,很多歌迷都会费心替他寻找特殊邮票,因此阿哲很珍惜歌迷写给他的每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