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霏霏将梁镇和王龛叫了过来,让他们拿了十万两银子去奖赏上次征战的将士。王龛本来看不上柳霏霏,觉得她一个小女孩没多大本事。
但是跟着她不但打赢了仗,还得了不少好处。在攻下鄂州后,柳霏霏让他请城里的望族、商人吃了顿饭,并让他在席间说了几句“不知道士兵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来”之类的话,第二天这些人便送来了四十几万两银子。
柳霏霏让他自己留下五万两,其他的上交朝廷。王龛虽然在禁军任职,官职也不低,但是一下就收下五万两银子可是从来都没有过的事,自然高兴的很。之后鄂州的商人又陆续送来了十几万两银子,全部分给了下面的将士。这下王龛是真的服了柳霏霏,所以这次一叫,马上就过来了。
柳霏霏对二人道:“二位将军,我们今日的地位都是这些兄弟用生命换来的,亏了自己也不能亏了他们。不管是活着的、伤了的,还是死了的,都得将银两交到他们手上,或是家人手上,不能让兄弟们寒了心。”二人领命而去。
这些事情忙完,差不多也就中午时分。柳霏霏吃过午饭,小憩了一会儿。刚醒来不久,丫鬟过来道:“小姐,有人找你,说是兵部来的,管家安置在正厅,让我来报告你。”柳霏霏说了声“知道了”,然后让丫鬟帮忙简单的化了妆,这才去正厅见客。
柳霏霏到了正厅,一约莫三十岁左右的男子,见她过来,立即前来行礼,柳霏霏还了礼,问道:“大人何职,有何见教?”
那人道:“下官名叫高郁,现为兵部员外郎。昨日丁尚书要我写一份征兵稿文,下官写好后拿给尚书大人。他看了后没什么意见,让我拿过来给大人看看,需不需要改动一些。”说完从怀里拿出书折,交给柳霏霏。
柳霏霏接过,认真的看了起来。柳霏霏看的很高兴,稿文从招兵的原因,招兵的人数、人员的条件,到从那些地方招、招到之后在哪里建营,该怎么训练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柳霏霏看完后,说道:“高大人真人才,一个晚上就能把这些事情考虑的及其周到,还能写出来,真了不起。”
高郁道:“柳大人缪赞了。其实这些想法下官早在心里想了无数遍,只是一直没有时机写出来。今次遇到朝廷招兵,丁尚书又正好交给下官,所以才能这么快。”柳霏霏奇道:“大人难道早就预料到会打仗,朝廷会征兵?”
高郁道:“这有什么预料不到的。朝廷内乱不止,外部强敌环伺,打仗只是迟早的事。”柳霏霏道:“大人言之有理。既然大人早已看透其中关节,为何不将自己想法上疏朝廷?”高郁道:“下官给尚书大人说过很多次,尚书也明白其中利害。但是朝廷并不是大王说了算,说了也没用啊。”
柳霏霏点头称是,顿了顿,道:“高大人这篇征兵文稿写的很好,但是有几处在下不甚明了,请大人指教。”高郁道:“大人请讲,下官知无不言。”
柳霏霏道:“昨日丁大人在朝提出要征兵十万,想必大人应该知道。但是大人策论里说征兵最好不过三万,是何缘由?”
高郁道:“丁大人确实提出要征兵十万,那是他身为兵部尚书所考虑的,但是事实上却不能不容易做到。楚国地小人稀,除潭州、岳州、朗州等地相对比较富裕,人口较多之外,其余地方均是偏远山区,人口稀少、生活困苦,好多家里就一个男人为主要劳力,招兵并不容易。而且兵贵精不贵多!一支训练有素的猛虎之师,均可以一敌十。若能将这三万士兵训练成猛虎,好过十万无用之人。还有一点,我国自来就不富裕,虽然大人打败吴国,有了几百万的赔款,但是这些都是死钱,用了就没有了。人数招的太多,根本无力养活这么多人。”
柳霏霏道:“高大人眼光长远,所言甚是。这招兵人数多与少倒无所谓,只是你建议将贼寇招安,这又是为何?”
高郁道:“回大人:其实贼寇大多为农民,因天灾或人祸致其无法生活,这才做起打家劫舍的勾当,其实他们内心是不愿意这样做的。这些人要抢钱抢粮,要对付官兵的围剿,具有一定的战斗力。如果能将他们招安,补充到军队里,经过长期的训练,一定能成为有战力的队伍。”
柳霏霏点点头,道:“话虽如此,你不担心有些人不服管教,扰乱军营,甚至聚众哗变吗?”
高郁道:“这些事情当然要防范,只需将他们分开,各自安置到不同的队伍,再将容易闹事的剔出来就行了。他们大多是老实安分的农民,只要没有带头的人,就不需要担心闹事哗变。我国人少,很多不愿让家里的青壮当兵,要想招到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