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辈,她也bī我一定要召你回来审问,否则就不进粒米。
轻尘,我快撑不住了,轻尘,你为什么不在我身边。
十六岁的楚国皇帝,在他初遇方轻尘的柳树旁,发出无声的呐喊。
然后慢慢地握紧他少年的双拳,脸上渐渐现出坚毅之色。
“轻尘,无论如何,我都会一直保护你的,就象你保护我一样,我也绝不会舍弃你。”
少年君王在心中默默发誓,这个时候,他是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实现这诺言,这个时候,他确信,天可崩地可裂,他的轻尘,不会叛他负他。海可枯石可烂,纵然举世皆非,纵然铁证如山,他也绝不会动摇对方轻尘的信心。
这个时候,他是真的,如此以为的。
这个时候,他是真的,如此深信的。
第二章 情利两难
“参见皇上。”
“王师父快快平身。”双手扶起这位在自己还是无人疼爱的孤弱稚子时,便倾心教导自己的老师,楚若鸿有一种见到援军的感觉“王师父,你这次来是为了……”
“臣特为方侯而来”
楚若鸿心中一冷:“王师父,你也认为轻尘通敌?”
王远之为当世大儒。当楚若鸿在深宫中默默无闻时,方轻尘去王府登门拜见,苦求了三日三夜,才说动王远之做楚若鸿的老师。
当楚若鸿位登九五时,王远之却辞谢了高官厚禄,只领了个闲爵,在家中讲学授徒。
除方轻尘外,楚若鸿心中,最重视最感激的,就是这位老师。
王远之看楚若鸿惊慌的表情,微微一笑:“臣想说的是,所谓通敌,纯属污陷,绝非方侯所为?”
楚若鸿心中一松:“还是王师父信得过轻尘。”
王远之淡淡道:“我军的三名探子被捉,居然可以全部从敌方的境内逃归,还能从敌方带回方侯的亲笔信,又能偷听到敌方重将的谈话。莫非敌国从元帅到士兵,全都是木石稻草之人不成。分明是方侯踞守边地,敌将难进寸土,所以才施出这等离间之计。再说,方侯在我大楚是什么地位,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凡有所奏,陛下无所不准,甚至可以带剑上殿,面君不跪,他有什么必要叛国?他叛国投秦,秦国还能给他更大的好处吗?”
楚若鸿心胸大畅,笑道:“王师父说得有理,明日再有臣子进言,朕就这般质问他。”
王远之看着少年皇帝欢喜的笑容,平静地说:“臣认为,方侯决不会勾结秦人,但臣同样认为,方侯的权力已经太大了,皇上该抑制一下方侯了?”
楚若鸿脸上的笑容一僵:“王师父,你说过,轻尘不会通敌?”
“臣说方侯不会通敌,但没说方侯绝不会叛国。”
楚若鸿脸色大变,厉声道:“王师父!”
王远之却连语气也没有丝毫变化:“皇上,自你登基以来,已给了他太多的权力。带剑上殿,面君不拜,史册上,只有谋位的权臣,才会在夺位之前,要求这样的权利。代替君王参知政事,随意批阅奏折,国家大事,百官祸福,由他一言而决。陛下信之而不疑,君权却早已旁落。举国军队,甚至包括天子禁军都由他随意调度,而不需请旨,不必皇上用印。全国军队,所有的负责将领,都是由他举荐,由他任免。皇上,这已经不是方候会不会反叛的问题,而是,任何一个稍有野心的人,拥有这样的权力都迟早会反叛。就算他没有野心,他身边的人只要有野心,也一定会bī得他反叛。”王远之神色肃然,不顾楚若鸿痛苦的表情,目光定定地望着他,一句一句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