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张济夫问老瞿,过去总听说大凉山、小凉山,但在地图上却只看见标注大凉山。我的一位朋友对地理熟悉,他跟我解释说,大凉山小凉山就是一个山脉,只是对不同区域的称呼。表哥,真是这样一回事?还听到过一种说法,说“大凉山不大,小凉山不小”,这又到底是咋个一回事?表哥清楚吗?
老瞿说,这个我晓得是咋一回事。这些年上班就不用说了,空闲时到处拍摄,把凉山都跑熟了,尤其是这小凉山。他说,你那位朋友说得对头。这凉山就是一个大山脉,是整个横断山脉中的一个山脉,从东北方向贯通到西南方向。山脉的正中是黄茅埂,是一条分水岭,把凉山分成东西两个区域,黄茅埂以西是大凉山,以东是小凉山。大小凉山就是这样来的。为啥又有“大凉山不大,小凉山不小”这种说法?我想这就是跟大小凉山的地形不同有关系了。大凉山那方四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好多,一般海拔在二千米至三千米,山脊都是缓坡而且宽阔,有点像高原的味道,书上说这就是山原地貌。山峰跟山谷的高度差只有几百米,看起来山峰显得不那嘛高。而小凉山这方,海拔不如大凉山那方高,只有二千米左右,但由于金沙江、马边河常年的冲击、切割,谷地被淘得越来越深。一般山峰跟山谷的高度相差都有五百米至一千米左右,看起来山峰就很高耸陡峭。“大凉山不大,小凉山不小”这句话,我觉得是就两方山势相对高差来说的,换句话说,就是根据人的视觉感观来说的。
张济夫点点头,你这一说,我就明白了。我们来的时候就是走的小凉山这一方,一路上的都是穿行在峡谷中,好多路段就在悬崖峭壁上,往下看都有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
姜雄华说,老瞿,啥时候带我们去黄茅埂看看。
老瞿说,行啊,你们要是有兴趣,找个天气好点的星期天,我带上相机,陪你们去转转。这些地方我熟悉得很,但你们千万不要单独去。这原始森林中,没有熟悉道路的人带路,很容易迷路,一旦迷了路,就走不出来了。
一个星期天清晨,老瞿带着张济夫、姜雄华、姜二娃一起上路。出发时,一听说要出去转耍转耍,姜二娃就坚决跟上来了。昨天傍晚时分,老瞿观察了一下说这两天天会很好,明天早点动身。坐了一段林区公路上的运输车,他们开始步行。一边走一边摆龙门阵,随带介绍地理位置,老瞿说,三国时候的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就是沿金沙江而上,从雷县小谷堆翻越黄茅埂,进军到美姑、昭觉一带。这是最近便的路。现在从戎州到西昌的公路基本上是沿着这个方向走的,在雷县境内经过西林、桂花、滥坝子、山棱岗、谷堆,翻过黄茅埂去西昌的。老瞿肚皮头的龙门阵不少,一路上,给他们摆了不少。
黄茅埂属大凉山山脉中段,在雷县、马县、美姑三县交界处。山势由北向南延伸,从大范围讲,北起大风顶,南至龙头山,南北跨度近100公里。横卧在大小凉山之间。而小范围的黄茅埂则指北起美姑境内井叶特西乡的黄茅岗,南迄柳洪乡的龙头山,东至雷县的谷堆,西到美姑县的西甘萨,东西宽约20公里,南北长约45公里,总面积8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他们的林场就在黄茅埂范围内。
当他们走到一个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老瞿指着前面的山峰说,那就是黄茅埂最南端的山峰——龙头山。他们一看,果然巍峨雄壮,眼前的黄茅埂山脊一字排开,就像一条横卧着的巨大无比的龙身,龙尾向北逶迤而去,隐没于云雾缭绕中,在南端,突然向上翘起一角,如龙头昂起,有腾空飞去之势。姜雄华不禁大声说道,取名龙头山真是太形象了。
张济夫问老瞿,那“黄茅埂”是啥意思?
老瞿挠挠脑壳说,黄茅埂是啥意思我也搞不清楚,是汉语的地名,说不清它的来历,有人说是由于山埂上茅草生长显黄色而得名。这种说法可能是后来的解释,茅草秋天才黄,春夏也不黄呀!黄茅埂彝语称为“井叶硕诺”,意思是“井叶家族居住地畔的黑色湖泊。湖泊后来消失,名字传下来了。大小凉山大大小小有许许多多山峰,而只有黄茅埂的名气最大。民间有“凉山第一山”的美誉,是彝族人心目中的一座神山。
老瞿说,凉山州的县都很穷,小凉山这方有几个县还算好点,雷县是其中之一,雷县森工局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利用小凉山国有森林资源,为国家建设提供木材。雷县这个地方工业不发达,整个经济发展也落后,是一个林业大县。雷县县城不在西林镇,西林镇人口是雷县四个镇中最多的,因为森工局在西林镇,有大量的林业职工。森工局是省属企业,在雷县是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