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局。那时全国上下的认识是掀起新中国建设高潮。全国的很多青年人响应党的号召,从四面八方汇集凉山林区,投身到原始林区的开发和建设中。浩浩荡荡,上万人的建设队伍进驻林区,开山筑路、砍树伐木,为建设中的成昆铁路和“三线建设”提供了大量优质木材。凉山林区的第一批工人就是这样来的,这批人如今四十好几了。第二批人就是老瞿他们这拨人。正好那时是一个“一天等于二十年”的火红年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老瞿因为家庭出身小商,初中毕业无法继续升学到公办学校,但还可以读民办中学,他担心读了高中后,也上不了大学。再者想为家里减轻点经济负担,就报名来采伐队了。第三批人是六十年代初期雷县森工局招工,为了填饱肚皮,一批年青人又蜂涌进来。伐木工人定量高,一个月供应四十多斤粮食,对饥饿中的人很有诱惑力。
老瞿对张济夫说,林区六十年代都是很艰苦的,生产一线的人都是“先生产,后生活”这个路子,住房都是工棚。在野外都是饥一顿饱一顿的。现在情况改观多了,除了几个木材生产林场外,先后又有了汽车运输队、贮木场、营林处、木材综合加工厂、职工医院、职工子弟校等单位。但采伐队仍然住的是简陋工棚,都是临时打算,因为一个采伐区,一二年后就采得差不多了,就得转移地方。
张济夫晓得老瞿当初来,也是出于无奈,“怨言”也是不少,但安顿下来后,也就慢慢适应了林区的工作和生活。而刚才给姜二娃介绍时,又透出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如数家珍般地述说着森林里的种种。苍凉寂寞的大森林,出门见树,抬头也是树,工棚是原木搭建的,桌凳都是粗大的木头,转来转去都是树,无边的森林让人感到无边的单调和压抑,另一方面也让感到一种宁静和淡泊,人生事很难两全,有了繁华的簇拥,也就难得心灵的安宁。选择了平静或乏味,也就隔离了外面闹热的滋扰。
老瞿的老婆和娃儿都在戎州,在林场也等于是一个单身汉,所以,下班之后也常跟职工摆摆龙门阵,但不像他们那样闲着时打牌。他是一个摄影爱好者,爱摆弄他那个海鸥牌的相机,那是他花了一百多块钱买的,这笔钱相当于他三个月的工资。他有时间就到林区的各个地方去拍照片。他对张济夫说,刚开始是想打发工余时间的枯寂和单调,到后来就成了一种爱好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