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认,你们是“美”的。
而妈妈,努力在生活的字里行间进行各种通俗式再解读的目的,无非是希望你们在张望这斑斓周遭的同时,能用简单的方式理解普世的价值。她从没有把你们当作只需在羽翼下长大、什么都听不懂的无知孩童,而你们也真的给了她无数次的惊喜,让她感觉到你们对这世界的接纳。
如今,她最重要的心愿,用最通俗的方式表达就是:希望自己、希望你们,都能成为“美”的人。
咱共勉吧!
现在,我终于知道,最有爱的亲子关系,其实就是让自己回到童年,和孩子们一起,重新长大一回。那是一场后青chūn时代的“逆生长”,是你的生理年龄在变老,然而托孩子们的福,才有机会回味那些懵懂目光背后gān净澄澈的心灵,以及有机会弯下腰,体验100厘米世界中,那些纯真的好奇与热切的张望。
后青chūn时代的“逆生长”
很多年后,我一直记得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中提到的一个案例,大致是说:请你想象一下,当你回到不足一米的身高,当你来到一个房间,推开门,所有抽屉的把手你都够不着,chuáng很高你爬不上去,你仰头,发现自己是巨人王国里孤独的小矮人,那些巨大的家具伫立在小小的你周围……你是否会害怕?
她说的,是儿童家具的存在价值——矮、小,却可以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变成真正的“主人翁”。在这个基础上、在父母的有意识引导下,他们渐渐学会整理自己的衣物、收拾自己的玩具,他们渐渐长大,动手能力因为安全感的增加而更早具备。
我被这个案例触动了,然而震撼我的不是关于儿童家具的讨论,而是那种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因为这个案例的场景性太qiáng,这使我们很容易将自己放置到那个“抬头仰望却茫然惊惧”的假设中,进而得出符合儿童心态的结论。那么,沿着这条轨迹,如果你肯继续假设下去,或许你会和我一样惊讶地发现,原来,我们一直以来对孩子们那些所谓“自私”、“胆小”、“任性”等品质的误读,只是源自我们站的角度,而不属于0-6岁的视角。
举个例子。
我的一位闺蜜,某天很苦闷地问我:“我家女儿还不到两岁,性情却如此bào躁,脾气急得不得了,你说怎么办?”
我幸灾乐祸,“真是恶人自有恶人磨,兴许是老天爷都看不惯你那股子磨蹭劲儿了,这才送来个急性子闺女折磨你!”
我说这话时还特地指了指腕上的手表,主要是想提醒这位大姐,她约我喝下午茶的时间是两点,但她老人家姗姗到来时分明已经两点四十分——我认识她这些年,基本就没见她准时过。
结果闺蜜瞪眼,“我咬死你!你不知道她昨天把我给气的,我不就是没听懂她说什么吗?就她那咬字不清的劲儿,说了三遍我没懂,她突然就爆炸了,嗷嗷尖叫着又跺地板又抡胳膊,哇哇地哭啊!我就耐着性子问你到底说什么啊,妈妈没听清啊,结果她压根不搭理我,就是号啊,扯着嗓子号啊,号得我头皮都发麻!”
“那你猜猜她在说什么,眼神、动作里面没有信息吗?”
“有什么啊!到我想要捕捉信息的时候她已经只知道尖叫了!不管我说什么她都拼命摇头,满脸都是眼泪地张着大嘴号,我想抱抱她,她就拼命推开我,继续哭着号……哎你说她发什么疯?这小孩儿怎么这么任性啊!我还算在孩子的教育上蛮用心的,而且似乎也没什么bào躁的遗传基因吧?怎么她还能这么bào躁?”
她的话突然让我想起咚咚两岁多的时候。
某个周末,我和呆哥带着咚咚、叮叮一起去逛超市,叮叮坐在我推着的购物车上,而咚咚坐在爸爸推着的购物车上,我推着叮叮在前面走,爸爸推着咚咚在后面走。
就在我低头仔细研究两种馒头的区别时,突然身后响起一阵尖叫,我惊讶地回头,果然就见咚咚坐在推车上扯着嗓子吼,而她素来好脾气的爸爸在短暂的惊讶后已经拉下脸来,呵斥:“小点声!”
咚咚完全不搭理爸爸难得一见的严肃,继续尖叫——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呆哥怒了,“你再叫就把你扔在这儿!我们要走啦!”
继续尖叫——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呆哥的声音也变大了,怒喝:“你这个孩子怎么这样?!不准叫了,再叫爸爸要揍你了!”
咚咚也bào躁了,挥着拳头,一边推爸爸一边继续尖叫。这时周围的人们或纳闷或惊讶或鄙夷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