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封之后,要立即按品大妆,进宫谢恩。因为是第一次进宫,通常需要另一位熟稔仪注的命妇陪着,以免应付不来,有所差池。
一般说来,并不需要岐王夫妇这么高品级的人物传旨、陪护,但岐王妃天性喜事,向姐姐讨要这个差使。李念凝一想,这样既表示对秦韩氏的重视之意,以行笼络秦禝之实,而且王爷夫妇一起办差,更是佳话一段,便欣然同意了。
岐王妃自告奋勇办这个差,还有一个私心,就是要替秦禝说和一门亲事。
上一次为秦禝说和亲事,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软钉子,但岐王妃一直不曾死心。她这种身份心性的女人替人做媒,几乎算是嗜好,是无可救药的。而且已经有许多请托或直接或通过岐王递到了她这里,大伙儿打的都是同一个主意:通过岐王妃向皇太后 进言,由皇太后下懿旨指婚。
秦禝这块肥肉,不知有过少人盯着?是断不能落到他人嘴里的!
太后一直对此事不冷不热,不阴不阳,岐王妃也闹不清楚姐姐到底怎么想的?许是怕指了后秦禝对女家不满意?可是总可以叫他先挑一挑嘛,自己夹袋中一大堆旗下的大家闺秀,不挑过怎么晓得就一定不中意?
这一次,岐王妃的算盘是:走秦禝的大嫂的路子。
秦禝一路加官晋爵,始终没有和大嫂分府,可见叔嫂的关系是很好的,不然太后也不会给这个恩典。那么“长嫂如母”,大嫂的话,秦禝得听吧?
就这样,岐王夫妇一路仪从煊赫地到了秦府。
王府亲兵把整条胡同都封了起来,秦府的人听说是来“传懿旨”的,见阵仗如此之大,不晓得传什么旨,惊疑不定,再说老爷不在家,谁接旨啊?待听说要“秦韩氏接旨”,连韩氏自己在内,一起懵了:怎么会?
内府的人站的满院子都是,大多面带笑容,看上去似乎也不是什么坏事。
香案已经在前院正厅檐下台阶上设好,全家几十口子人在院子里齐齐站定,韩氏居中,她心里怦怦直跳,腿软得像面条一般,吴伯在一边扶着,勉强算是站稳了。
这时,一个太监走上前来,给岐王打了一个千儿,说道:“请王爷宣旨!”
岐王点了点头,蓝翎太监招了招手,另外一个太监便双手捧了一个金盘,走了上来,躬身站定。只见盘子上摆着一套五彩斑斓的服饰,服饰上压着一顶镂花金座朝冠。
这是什么?整个院子静悄悄的,咳嗽都没有一声。
岐王走到香案前,面南而立,面带微笑,展开黄绢圣旨,口宣:“有懿旨:秦韩氏听宣!”
韩氏跪下,叩下头去。
岐王大声念道:“有秦韩氏贞良淑德,卓有劳绩,加恩封诰一品诰命。今遣岐王持冠传旨,即着秦韩氏谨受诰诏,毋负朕望。钦此!”
这道旨意是彭睿孞的手笔:不知道如何措辞叙功,干脆就不罗嗦了,一笔带过——反正就是封了!
韩氏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肯定听错了:一品夫人?
岐王笑道:“恭喜夫人!请接旨吧。”
韩氏用低的几乎听不见的声音说道:“臣妾……谢恩,领旨。”
岐王一边抬手虚扶:“夫人请起。”一边用眼光寻找自己的妻子。
看到丈夫的眼风扫了过来,发了半天愣的岐王妃才反应过来,款款地走上前去,扶起了韩氏:“妹妹起来吧。”
之前她愣住了,是因为实在没想到:秦禝这位大嫂,怎么会这么年轻!
这位大嫂的说话,在秦禝那儿,管用吗?
韩氏整个人如坠云雾中,迷迷糊糊的,家里人一个个上来行礼恭贺,她不晓得都有谁向自己道了喜,自己又回了什么话。
岐王已经办完了自己的差,可以回去交旨了,岐王妃的意思是现在就帮秦韩氏大妆,然后就进宫谢恩。
韩氏说:臣妾方才在厨房里忙活,身子上还有油烟的气味,一定要沐浴净身之后,才敢穿戴朝廷诰命的服饰,随妃进宫谢恩,不然太不恭敬了。
岐王妃倒没闻到什么油烟的味道,见她实在坚持,虽然有点奇怪,但也不以为意,就由得她了。韩氏告了罪,退入后院。秦府忙不迭地奉上点心茶茗,并招呼岐王妃一众随从,也不必细表。
为什么要沐浴净身?厨房油烟云云当然是借口,真实的原因是:要洗掉身上香露的味道。
不得不赞一句咱们秦公爷,端的是明见万里之外!离京之前,秦禝已经告诉嫂子,万一太后接见,有一件事是顶重要的:觐见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