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免太后地下‘无人照顾’。
天气又热又闷, 地上满满的血迹, 浓郁又粘腻的血腥味久久挥之不去。
次日清晨, 专程派了宫人去清洗永寿宫,据说场景差点没把人给吓疯,后来还是老天爷开恩, 飘了一阵细细的小雨, 总算冲淡了这场戾气。
太后的丧仪也比想象中的隆重而浩大, 梓宫停在永寿宫偏殿, 皇帝率众成服, 初祭、大祭、月祭、百日祭,王公大臣二次番哭, 并停嫁娶, 辍音乐, 军民摘冠缨,命妇去装饰,只是君臣上下皆不截发,并再追谥太皇太后为孝庄仁恭敦肃太皇太后,而太后,则依旧是慈恩太后,以致于后世史书上很多人都觉得这一段颇值得玩味。且因先帝在世时,太后并不是皇后,故而太后的棺椁没有入昭陵主大殿的道理,方便起见,只象征性的在昭陵旁边侧路上的一个陪陵里,建了一座看似华丽的宝冢。
其他时候,宫里宫外也做足了表面功夫,一直为太后守丧到除夕,直到翌日元旦,才算是揭过了。
人有七情六欲,自然就有喜怒哀乐。人吃五谷杂粮,自然就会有病痛损伤。
太后的死其实算不上特别的事,但是宫里接二连三的死人,难免风声鹤唳。更何况连太后都难逃鼠疫噩运,民间就更不用说了。
自太后封宫之日起,全国各地就相继爆发时疫,时疫是跟着洪涝而来的,时疫之后就是旱灾,大旱之后,便是饥荒。
眼下四处都是流民,都跑到了京城来。天子脚下,乱象横生,皇帝只得下了罪己诏,可也免不了妖后一说再度风行。
毕竟连太后都能克死的妖后,绝对不是一般的妖后。
茶楼里的人最爱评头论足,将时事拆解开来,又合起来,得出一个结论:“从前大旱,皇后为百姓祈雨,天降甘露,五谷丰登,而今皇后不闻不问,只怕宫里传出的流言并非空穴来风,此皇后非彼皇后。”
一长须老头儿叹道:“看来陛下是把鱼眼睛当成珍珠了。唉。”
李永定坐在靠窗的位置,将杯盏一搁,起身走人。
时局不稳,人心一动,就会有人趁机闹事。
这是自古以来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