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两人咽喉。冯维道听得有动静,忙用力将那石柜挪回原位,赶出门来看个究竟。吴进第一个见了他,当即将他揪扯过来,问他何人杀了他的弟兄。那冯维道自然回说一点不清楚。蔡岳刚想走过来,问他知不知道萧无声的踪迹,那吴进杀了上百的人,此时杀兴正浓,早已剑刺向了冯维道的胸口。冯维道当即摊软下去,不醒人事了。蔡岳气急败坏,又不好责备于吴进,便叫大家四处搜查,可哪里能搜查得到。因是是非之地,几人也不便多逗留,只好悻悻而去。临去之时,蔡岳为了掩盖杀人实情,便在那村口的石头上写了那些字迹,将自家的罪责转嫁到张献忠的头上。
等冯贵带了风雪儿下山之时,几人已经离开洞村有五里地了。冯贵见了石头上的字迹,虽然心中有诸多疑惑,但因那上面有着陕北张献忠的字迹,心下又多了一些底数。因为他自己是陕北人,只要到陕北去打探,肯定能探出这张献忠的消息来。由这些字迹他还隐约理出了一些头绪,他断定这件事情绝对不是什么强盗所为,也并不是什么飞来横祸,因为武林中人有武林中人的规矩,绝不会做没理由的事,何况洞村人并没有被抢掠的痕迹。他还可以断定,这件时兴许跟他本人有关,但至于到底有怎样的关联,他也弄不清楚。就在冯贵独自沉思的时候,风雪儿忽然大叫一声:“张献忠,我一定要找你报仇!”冯贵看着眼前这个才只八岁的孩童,心里有说不出的愧疚,但眼下人死不能复生,还是赶紧料理后事要紧。他忙带着风雪儿一起将冯维道夫妇和翠儿都埋葬了,然后一路下山,悄无声息地来到薛家院子薛老爷家,将那洞村灭村的事告诉了薛家人,将风雪儿留在薛家院子,然后连夜离去了。
薛家人闻听薛氏夫妇连同村民都死于飞来惨祸,当下痛哭不已。第二天,薛老爷便带了薛家院子的村民赶来洞村收拾料理后事,并命人就将那几百号村民连同他们的房屋一起掩埋了,所以后来再没有人知道有这洞村了。
从此,风雪儿就寄居在外祖父家。薛老爷见他识字不多,还请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先生,教他读书识字。大家别小看了此人,他可是小说的主人公之一,在后来的情节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欲知这人是谁,且看下一章。
第六章 私塾先生(上)
话说风雪儿的外祖父薛老爷,见那风雪儿长期住在山里,虽然有父亲的教导,但却识字不多,读书较少,心下不剩满意,他却不知这风雪儿读书较少,乃是因为父亲在武艺上关注多了一些,故而这书香气就忽视了。但风雪儿当时也只八岁有余,九岁不足,要说读书也为时未晚,便花重金从阆中请来一位先生,教风雪儿四书五经。薛老爷何以要从几百里外的阆中城请教书先生呢?各位读者也许有所不知。那阆中城是个人杰地灵之地,远在宋朝时,有一陈姓家族,竟然出了两个状元,后来当地读书之风代代相传,过街便问读书声,就是那品茶的玩处,也言必称诗书。左近各个州县,凡有钱人家都要去那阆中城请先生来教导子弟,图的就是要沾那阆中的灵气。要说薛老爷请来的这先生,虽说也是阆中请来的,却并非阆中本地人,乃是顺庆府人世。只因曾经在官府为官,却与上司不合,又多与武林江湖豪杰和儒林人士有些来往,便羡慕那江湖人的自由,终于辞官游学,到了阆中。薛老爷本是请他在阆中的一位旧友名唤陈渊的帮他找一当地先生的,恰巧先生正在陈家做客,故而被陈渊推荐了来薛家教书。薛老爷虽然有些不快,但因是旧友所荐,也只好作罢。
话说这先生来到薛家之时,已是初秋时分,天上鸿雁南飞,林间正是落叶缤纷。先生不禁诗兴勃发,一路走来,一路吟诗。到得薛家时,已是写成了一本诗集。当日乃是正午时分,薛老爷正在品茶,门人忽报先生来到,便赶紧地出来迎接。出得门来,只见迎面一人,头带诸葛方巾,一身浅蓝长袍,脚登云靴,款款地行来。身后一个挑夫,担了一担书籍衣物,只在身后跟着。“先生远来辛苦,且请屋里就坐。”薛老爷历来尊重读书人,见这先生仪表端庄,举止斯文,心下早将先前的不快消了。这先生客气一番,彼此让进了堂上来,分主宾各自坐了。先生先是品了一口茶,然后自介道:“在下姓曹名隐字仁德,乃是顺庆府人世,与陈兄乃有三年同窗之谊……”薛老爷闻听他一番介绍,更是十分满意,当下叫人唤来风雪儿,拜师已毕,好好地安顿了。次日便开始了授课,无非是些子曰诗云、之乎也者,这些都不必费舌了。
只说那风雪儿前者一向只有冯贵教他武艺,诗书自有父亲教诲,并不曾见过这般迂腐的先生,心下很是不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