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世尊随口说了一偈:“欲与彼怨家,而报其怨者,恒念莫与语,此恶无过者。”说要想回报怨家,只要记住见面不说话、不理他就是了,这种令人难堪的举动是没有过失的。
佛在迦兰陀竹园时也说过,我以柔软教、粗涩教、半柔软半粗涩教等三种方法调伏众生。柔软教是告诉人们,这是身口意三善行,天、人、涅槃是三善报,也叫正面教学;粗涩教是告诉人们,这是身口意三恶行,地狱、畜生、饿鬼是三恶报,也叫反面教学;将正反两方面结合起来混合教学,是半柔软半粗涩教。如果有不调伏者“亦当杀之”,不让他辱没佛教。佛教认为杀生是不清净的,佛法也不允许杀生,佛教所说的“杀之”是指对那些拒绝调教者,佛不再与他说话,不再教授他、告诫他,那就等于杀了他们一样。佛灭后不久,阐陀也就是阐弩主动去拘睒弥,向阿难求法证初果。律文则称阿难主动去拘舍弥,向阐陀宣布处分决定,教阐陀证初果。尽管律典与经典有些冲突,但结局终归是令人欣慰的!
阿难说:“佛灭后,有些女人来请比丘给予教诲,比丘们到时候也要挨家乞食、普度众生,遇到女人应该怎么办呢?”
佛说:“不要与女人相见!”阿难说:“假设相见该怎么办呢?”
佛说:“不要与她交谈!”阿难说:“假设与她交谈该怎么办呢?”
佛说:“要管住自己的意念。阿难,你是想说佛灭度后不再有庇护了,失去依靠了吗?不要这样想。我成佛以来所说的经典和戒律,就是你们的庇护和依靠。从今天起,允许比丘们舍弃小小戒,上下之间要和谐相处,要遵循礼节法度,这是出家人恭谨处世的方法。”
佛说过,与因缘法四圣谛相比,“威仪戒行”只是小小因缘。有得道的比丘也说:“此甚深处,所谓缘起乃至涅槃。”涅槃是四圣谛中的灭谛,是佛法的核心。四圣谛来自因缘法,是佛法僧中的法宝。
在释尊正教里,佛法僧戒四项构成“四须陀洹支”,也叫“四不坏净”,前三者是佛弟子三归依的对象,也叫三尊、三宝。对三尊的信仰要纯洁清净,要坚固不坏,然后用圣戒捍卫这种信仰,谁作到了哪怕其中之一,谁就可以自记是须陀洹,是初果人。
佛陀时代,佛弟子无不尊佛为大师,在佛教中,大师仅此一位。佛灭五百年后,相似像法挖佛墙脚,架空佛法圣众,三归依名存实亡。在失去了正确的捍卫对象的情况下,片面强调持戒,威仪戒律就会变成三结使中的“戒盗”结。因为外道也持戒,持戒不是佛教的特色。佛教与外道的区别在于,持戒是为了涅槃解脱,有涅槃解脱就有佛教正法,就有四双八辈十二贤圣。如果没有这些,只有持戒,便与外道无别。所以,佛在涅槃前夕提出取消小小戒,应该更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