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星球在运动的同时,也不断受到其他小行星或陨石的撞击,地表的面貌不断变化,地层内部不断的化学变化或者火山喷发也加剧了地表地形的形成,也产生了不同的环境变化,不同环境下化学变化产生出不同种类的新物质和气体。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大量水的存在提供了氧气的基础,接着出现了臭氧,地球表面的气体朝多元化多种类发展,在臭氧积累到极点形成臭氧层时,多样化气体形成了大气层,不同种类的气体聚集后,大气层出现了不同功能。
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转化为能量,大气层就像一个保护壳保护地球不被灼伤,而且具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在高纬度地区,温度逐渐降低,所受光照少或没有阳光直射,海水逐渐凝结成冰块,随着时间推移形成了巨大的冰川大陆。海平面渐渐下降,由火山喷发陨石撞击等各种地壳运动造成的高低不同的地貌,在海平面下降时露出水面形成水上陆地。
总而言之,地球是一个内部结构级物质相对稳定的星球。发生反应变化的诸如火山地震的自然灾害,都是发生在地壳的浅地表层。
地球存在约46亿年,地球海洋占比71%,大陆板块只占29%,整个地球表面在各种气候环境中变化发展,在45亿年的岁月中,于1912年提出的泛古大陆(距今2亿年前)显然不合实际,占比29%的陆地在43亿年时间的地壳变化里保持一块整体是错误的。如果大陆板块每年移动1-6厘米,方向不同而要重新聚合,那大陆板块的运动速度就是不同的,而且移动速度必须计算得绝对精确才可能在重新聚合时只聚集成一块大陆,所以在71%的海洋里陆地分裂成数块漂移后再重新聚集成一块是不可能达到的。既然大陆板块是漂浮在软流层上,在移动过程中,如果大陆板块边缘破碎,软流层的岩浆大量流出,整个大陆板块应该会快速沉降淹没,或者整体板块同时出现同一坡度的倾斜。只要移动就会伴随大量火山喷发地震海啸,将全球性的普遍多发性的出现自然灾害,显然巨大的大陆板块在地球表面漂浮移动是不合常理的。
水是生命之源,星系中在没有发光发热的恒星出现之前,所以行星都被厚厚的冰层覆盖,而且星球内部的化学反应相当稳定;当恒星出现后,光和高温进一步加剧了周围星球的内部反应,每颗星球由于距离恒星的远近不同,星球内部物质的组成不同,在下一步的化学变化中每颗星球新出现的物质也不尽相同,物质基础的多样性为生命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在恒星出现后,各个星球都变化成由水覆盖的蓝色星球,在臭氧层和大气层形成之前,生命的出现只有在海面下才具备诞生的条件。初生的恒星毫不吝啬的将光线热量紫外线抛洒在宇宙中,没有保护罩的行星在阳光下曝晒,温度上升剧烈,几百度的温度差让行星表面失去了孕育生命的机会。海底则不同,高低不平的地势造成了海水的深浅不同,在阳光的直射下,表层海水处于沸腾状态,越往下海水的温度逐渐降低,直到出现适宜孕育生命的合适温度。海水温差的巨变让海底洋流涌动,带来丰富的物质元素,经过几亿年的发展,相对稳定的海底环境孕育出了最原始的初级生命——原核生物(35亿年)
初级简单的原核单细胞生物慢慢朝多元化进化,细胞结构慢慢进化得稳定复杂,在30亿年前,大气中出现了自由氧(后期形成臭氧层的基础),在不同的环境变化中,原核细胞也适应着环境变化进化出更多种类,至21亿年,原核细胞进化出细胞核,细胞结构也更趋完善复杂,原核细胞进化为真核细胞,出现了单细胞真核生物;在细胞结构完善后,单细胞真核生物开始朝多细胞分裂发展,直到8亿年前,单细胞真核生物终于进化为多细胞生物。
至此,单细胞生物用了27亿年左右才进化为多细胞生物。此刻,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已经完成,臭氧层也已经形成,地球表面的温度环境趋于稳定。地壳经过几十亿年的运动以及海平面的降低出现了高于海面的陆地,一些古老的原核生物在陆地上进化为单细胞植物后,进一步进化为大型多细胞植物(4.4亿年前);海底的多细胞生物则慢慢进化成不同种类的海洋生物。在陆地具有生命生存的物质基础后,一些海生生物尝试上岸开始陆地生物的进化。
初生的陆地阳光照射充足,水分温度适宜,各种植物蓬勃发展。海底生物在适应陆地环境后,在没有天敌且广阔的陆地上快速发展进化。在原始的弱肉强食的时代中,自然进化及基因选择促使生物朝巨大化方向发展,越巨大的生物越有优势占据着食物链的最顶端。
2亿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