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品味都这么像吗?
若不是不礼貌,这糟老头子甚至想要伸手直接把旁边小戏友的帽子给摘了,凑近了好好地瞧上一瞧。
按耐住自己的好奇,叶一文继续好好地赏着这出好戏。
一本桃花扇若是完完全全唱完,少说得两天两夜。
不说演员们能不能受得住。
就连观众们也撑不了啊。
所以这魔都昆剧团的《桃花扇》,是经典的“一戏两看”,分全本和选场。
选场那就有得说道,而今日这是全本的场子。
就算是全本,也是精简了九成的原著,用精华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可就这。
也得花上整整四个小时。
虽说能够在这戏台子下遇到个和自己品味一致,爱好相同,性情相仿的小戏友实属不容易。
但是叶一文还是觉得可能用不到一个小时,旁边这小友就得离席尿遁,然后一去不复返。
人若算得平生三分事,那便可学诸葛近似妖。
叶一文是怎么都不会想到。
身旁这年轻人愣是坐足了四个小时的板凳。
而且开始跟自己一模一样,过了两齣之后,便成了一唱一和。
和之前那模仿秀一般的动作没有引起叶一文的反感一般。
之后两人一唱一和地看戏,当真是看得热闹至极。
如果让叶一文来形容那种感觉。
应该就是诸葛孔明遇着刘皇叔,如鱼得水。
这小戏友并没有任何刻意地讨好,也没有任何主动的交流。
开始那段。
举手投足间的气质,浑然天成。
让叶一文都觉得是四十年前的自己穿越到此刻,就为了跟自己在此刻相遇戏台之下。
那种复刻一般的表现,并非动作令人印象深刻。
而是浑身散发出来的情绪让人确信他和叶一文一样。
而之后的唱段。
这小戏友就硬是借着这本《桃花扇》片片处处的词牌曲儿,跟自己唱应笑合。
甚至看戏到了兴头上了。
在满堂喝彩的叫好声中,自己即兴抛出来的小学问。
他都能不着痕迹地给自己接起来,让自己那对戏曲的兴致虚处,被结结实实地填满了。
对这戏的造诣和琢磨,应该是踏实的。
这辈子。
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令人心满意足的戏友。
之前京城那旧城根下,怎么就没有这般人物。
只可惜都说戏友、戏友,那便是一场戏的缘分。
一场戏作罢,那缘分就尽了。
曲终人散。
多少也是有这份意思在。
戏前你我是天涯陌路人,戏后也照样是。
也就是靠着这戏联结的缘分,从那开场的先声结成了,直到那北尾声剪断了。*
听着北尾声的末字落下。
这四小时的《桃花扇》,也就宣告落幕了。
这其中心境,潮起潮落,云转云舒,花开花落,都应有个中滋味,各个看客留存心内,回了府宅再细细品味。
这好戏落了幕都一幅光景。
余韵了了。
剧院的顶灯还未亮起,台上虽落了幕,却还奏着戏中最攥人心的那些曲调。
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
叶一文觉得自己的心空落落的。
“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
一句歌,将叶一文从戏终落幕的空虚之中拔了出来。
下意识的,他就品上了这句歌的曲调和词。
哀而不伤,思而不悔。
来了新看客,走了旧相识,往往一唱二十年,未见有坐了二十年的熟悉衣裳。
这颇有一种独坐时空之外,平静地看着戏台下的人一切来来走走的感觉。
叶一文不爱听流行歌。
但这种不着古律也不似流行的古风曲调,反倒是让他耳目一新。
他竖着耳朵期待着后句。
可就这么一句唱完,歌者就停了嘴,似有一种醉翁坐钓之意。
好家伙,何方神圣在这勾魂引魄的?
叶一文循声探道。
“叶老师,今天这《桃花扇》,听得还满意吗?”
正是刚刚唱那歌的声音,叶一文回头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