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末日余晖
在最早建国的时候既之后的一段时间,奥斯曼帝国师绝对的列强,霸主级别的国家,可以与明朝相媲美,纵横三洲,统御万民这些都毫不夸张。
但在一战前的奥斯曼帝国早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被称为西亚病夫。
1915年的奥斯曼军队也时常被人称为“土耳其军队”,它的多数官兵是土耳其人,但奥斯曼帝国当时已是实行普遍兵役制的多民族帝国,因此阿拉伯人、库尔德人、阿尔巴尼亚人、希腊人乃至亚美尼亚人都占有一席之地。
1914-1915年冬季的清洗导致大部分基督徒士兵离开一线部队,但非土耳其穆斯林依然占有不小的比例。以凯末尔的第19师为例,该师第77团大多数士兵来自叙利亚阿勒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听不懂土耳其语的阿拉伯人,甚至还包括并不为逊尼派主流承认的阿拉维派穆斯林和信仰雅兹迪教派的库尔德人。
在人员组成方面,奥斯曼士兵多数是来自乡村的文盲农民,他们以忠实可靠、吃苦耐劳、擅长急行军闻名,这一点也得到了西方观察者的认同。虽然协约国军队习惯性地低估了奥斯曼军官,认为奥斯曼军队“领导不力,军官水平低劣”,但实际状况却并非如此。军校培养和现代战争考验锻造出了相当出色的奥斯曼军官团队,他们经验丰富、熟悉多兵种合成作战,数百名德国顾问的加入更使其如虎添翼。
奥斯曼军官普遍较为年轻,颇有进取精神,敢于根据战地状况临时应变,其军级单位指挥官年龄在36-52岁之间,而协约国师长年龄也普遍在55岁左右,军长年龄则在55-62岁之间。奥斯曼军队人员方面的主要软肋在于它缺乏长久维持的“军队的脊梁”,亦即军士团队。和平时期的奥斯曼军队每个连仅有1名军士,战时往往直接将能够识字的普通士兵提拔为军士,相比之下,德军每连和平时期有12-20名军士,法军也有6-8名。
在实战当中,奥斯曼军队机动能力突出,能够凭借内线优势快速集结到它所选择的作战地点。由于加里波利战场邻近本国核心地区,军队也曾在此备战多年,因而补给较为通畅,官兵熟悉战场状况,屡屡成功抢占制高点和水源地。因为军队标准条令与战术源自德军,所以奥斯曼军官与德国顾问交流顺畅,事实上,负责加里波利战场的奥斯曼第五集团军司令便是德军骑兵上将冯·桑德斯。
由于国力所限,奥斯曼军队依然存在许多缺点,火力贫弱、通信手段薄弱堪称其最严重的瓶颈。这迫使他们倾向于在没有足够火力准备、参战部队也仓促上阵的情况下发起骤然攻击,虽然最初往往能够取得一定效果,但很快便导致己方损失惨重。随着战争的进行,奥斯曼军队的大规模集结越发无法瞒过协约国军队,导致攻击丧失了突然性,就连初期颇有效果的集群夜袭后来也屡屡受挫。
在此之前,也就是一战结束之前,西方英法对奥斯曼帝国一直是持矛盾心态的,他们希望奥斯曼帝国削弱,这样有利于他们在东南欧和中东的扩张,但同时又要维持奥斯曼帝国一定的实力,因为如果奥斯曼帝国削弱的过度,那么将无法阻挠俄国人,那样东南欧和中东将会落入俄国人的手中,俄国人将直面波斯湾印度洋,实现彼得大帝的理想,这更让他们担心,所以英法以及后来的美国对奥斯曼一直是又打又拉。
奥斯曼帝国及其后来的土耳其地处欧亚大陆的交汇处,地缘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黑海海峡是重要的战略性海峡,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或者是欧洲英法德等老牌大国都十分的看重。土耳其与俄罗斯是世仇,土耳其曾经巅峰时代有五百多万的国土,如今土耳其只有七十八万,亚洲非洲部分的失去是拜英法分裂所赐,欧洲部分则是英法俄共同努力的结果,高加索地区几乎全部落入俄国手中。但是土耳其与英法欧洲也有不共戴天之仇,英法曾经核心殖民地势力范围的中东曾经是土耳其的后院,被英法分割出去,成为了他们的殖民地势力范围,并支持鼓励阿拉伯势力跟土耳其对着干。
只不过现在想削弱奥斯曼的人变成了德国,德国作为依然存在君主且能够决定国家事务的一个存在,对于维护秩序,大家都听他的不要搞革命不要弄争霸这件事情非常在意,这直接给了俄国和奥斯曼达成和解的机会,不和解就只能等着被逐步消灭,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希望看到这种结果。
鉴于这些历史原因,所以直到现在奥斯曼的国土内依然有大量的德国人,李察在视察军队和日常的时候都要小心地避开这些人,因为这些人除了师军队顾问、资本家、冒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