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剑阁峥嵘而崔嵬
北地剑门,黑云压城。
此刻,邓艾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还在路上。
姜维、廖化、董厥、张翼几人并肩立在城头,手抚箭垛,眼望关下依山连绵数十里的魏军营寨。
这几人,现在乃是蜀汉军阵的三大首脑,前几日才被刘善再次提拔。
原本已是大将军的姜维直接被晋为三公之上的大司马,正儿八经的蜀汉百官之首。
在姜维之前,整个蜀汉,因诸葛武候去世,刘禅不再设丞相一职,便只有诸葛武候的接班人蒋琬曾荣登过大司马一职。
如此殊荣,足可见对姜维的恩宠。
至于董厥,原本任着辅国大将军、平尚书事,现在也被刘善提拔任命为兼领录尚书事,位在三公之上,荣宠已极。
而右车骑将军廖化、左车骑将军张翼,分别被擢升为右骠骑将军、左骠骑将军,位次仅在大司马和录尚书事之下,位比三公。
刘善这一番封赏,直接让这几个抗魏前线的军中首脑位极人臣,足见对几人的无比信任与重视。
他们都是蜀汉一等一等贤臣与忠臣,当日面对三路魏军二十万人的前后左右夹击,几人身先士卒,领着十万蜀汉儿郎拼死奋战。
奈何魏军经过了多年的充分准备,兵精粮足,人多势众,任凭他们如何死战,也抵挡不住敌军的强大攻势。
终于,在牺牲两万蜀汉儿郎和十几位高级武将,连丢汉中十余座大小城池后,他们不得不合兵一处,退保剑阁。
有这蜀中门户天险阻挡,钟会的魏军终难再如先前一般,势如破竹地继续前进。
短短七八日,两军在剑门关前进行了二十几场激战,彼此伤亡都有些惨重,隐隐已有打消耗战的趋势。
但魏军兵力足足是蜀汉的两倍还多,又怎么拼得过呢?
“大司马,这一场仗,我们赢得了吗?”
董厥望着关隘下的魏军营寨,发现又有大队人马往剑阁关下逼近,终是向身边的姜维问出了许多人想问,却又不敢问的问题。
他身为辅国大将军兼领录尚书事,虽然也在前线领兵作战,但更擅长的却是居中协调的文职工作,深知蜀汉国力疲敝,兵员短缺,远远比不上地广物丰的曹魏。
眼见魏军来势汹汹,攻城拔地,势如破竹,心中的确没有多少信心。
若是寻常人问出此话,姜维定会勃然大怒,治他个扰乱军心的重罪。
可董厥乃蜀汉重臣,识得分寸,与他关系极好,问出此话,自然是有因由。
闻言扭头,不答反问道:“龚袭(董厥字龚袭),此战,我们输得起吗?”
董厥被姜维这一问,顿时愣住。
是啊,此战一输,必定身死国灭,他们输不起。
既然输不起,那便只有胜。
所以,他这个问题,问和不问,答案都没有多余的选项。
姜维见董厥愣住不答,右手重重拍击箭垛,仰头望天,沉声道:“陛下待吾等若此,吾等豁出这条老命也值了。至于胜败,尽人事,听天命耳。”
董厥被姜维这么一说,老脸微红,面显羞惭。
倒是他身边的廖化和张翼,两人都是武勇果敢、豪爽干练的将才。
虽然以前因力劝姜维休生养息、停止北伐,而与姜维不怎和睦,时时在朝堂与姜维发生口角。
但一旦朝廷作出决定,不管内心里同意不同意,都会不遗余力地坚决执行。
也正因此,姜维北上抗魏,才会着意带上他二人。
张翼这时面上全无半点愁容,豪气干云道:“管他娘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有此剑门关在,任他天王老子也别想过去。”
张翼是个标准的武将,向来豪勇,说话自然也就粗鲁。
反正在他这里,就算天塌下来了,那也就一个“干”字了事。
此刻,张翼见姜维和董厥两人信心都明显不足,而张翼又说些毫无营养的话来,不由朗声笑道:“大司马,录尚书,吾观此战,我大汉必胜无疑。”
姜维和董厥同时回头,望向廖化,齐声道:“元俭何出此言?”
廖化嘿嘿一笑,道:“无他,此战关键,不在剑阁。”
姜维瞬间明白廖化言外之意,面上反倒忧色更浓,道:“元俭是指,征北大将军罗宪?”
廖化点点头,但立马又摇摇头。
张翼见廖化这时还有心情在他们